《三峡》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重要课文,它主要描绘了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色和四季变化。这篇课文出自古代文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以其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三峡的独特风貌。
文章首先介绍了三峡的整体环境,强调其连绵的山势,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形象地描绘出山势的雄伟。这里,“重岩叠嶂”形容层峦叠嶂的峭壁,“隐天蔽日”则暗示山峰之高,使得白天也如同黄昏一般暗淡。
接下来,作者以时间为线索,分别描绘了夏季、春冬两季的三峡景象。夏季的三峡,江水高涨,以至于“沿溯阻绝”,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无法通行。此时的江水如同狂奔的马,速度之快,即使是疾风也无法相比。这生动地展现了三峡夏季的洪涝特点。
春冬时节,三峡呈现出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美。清澈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倒影如画,以及山间的怪柏、悬泉瀑布,共同构成了清秀而富有生机的画卷。这里的“清荣峻茂”四字,简洁地概述了春冬三峡的美丽景致:水清澈、树木繁茂、山势峻峭、草木丰美。
秋天的三峡则带有几分凄凉。清晨或霜降的早晨,山林寂静,猿猴的长啸声在山谷中回荡,引人深思。这种哀转久绝的猿鸣,与渔者的歌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相互呼应,烘托出三峡秋季的寂寥气氛。
文章在结构上遵循时间顺序,依次展开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描绘,展示了三峡随季节变换的多样风貌。同时,作者巧妙运用动静结合、视听并用的手法,如“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和“高猿长啸,属引凄异”,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三峡的壮丽与韵味。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山水散文的风格,还能领略到三峡的独特魅力,同时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总结每一段的景物特点,如第一段的雄壮山势,第二段的汹涌江水,第三段的奇丽春冬,第四段的凄清秋色,以此锻炼他们的概括能力和对景物特征的敏锐捕捉。此外,还可以讨论作者如何通过不同的写作手法,如动静结合、声色并茂,来生动展现三峡的四季之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