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资料是针对高中地理课程中“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的课时检测,主要涵盖了自然灾害的成因,特别是地震、滑坡以及洪水等灾害。以下是根据资料内容解析的相关知识点:
1. 地震成因:
地震是地壳自然运动的结果,通常发生在板块边界或者板块内部的次一级板块活动活跃的区域。例如,青海门源县的3.9级地震就是由于地壳运动引发的。地震的发生与板块的相互挤压、拉伸或者俯冲有关,而非火山喷发、海啸侵袭或人类活动(如修建水库)直接导致。
2. 地震分析:
在分析地震时,需要考虑到地球各大板块的位置和运动状态。门源县不在典型的板块交界处,因此地震可能是由于大板块内部的次一级板块活动造成的。
3. 地震分类:
地震分为人工地震和天然地震,门源县的地震属于天然地震,因为它是由自然的地壳运动引起的,而非人为因素导致。
4. 自然灾害类型识别:
通过地图分析,可以识别出某一自然灾害的类型。例如,图中的灾害可能为滑坡,因为它主要分布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这与滑坡灾害的特点相符。
5. 滑坡成因:
滑坡通常发生在岩体破碎、地势陡峭、植被覆盖差的地区。人为因素如植被破坏会增加滑坡发生的可能性。
6. 洪水灾害:
洪水的成因除了暴雨外,还包括上游水土流失、中游围湖造田等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流域的洪水灾害多由集中性暴雨引起,且1954年和1983年的经济损失尤为严重。
7. 洪水的人为因素:
滥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围湖造田减少了湖泊的调蓄能力,这些人为活动加剧了洪水灾害的频发和损失。
8. 暴雨季节性分布:
在我国东部季风区,暴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4月至9月,这与夏季风的活动密切相关。
9. 洪灾分布特点:
洪水的时空分布与暴雨的时空分布有高度一致性,洪水在平原地区通常比山区更严重,尤其在山脉的东坡和南坡。
10. 滞洪区的作用:
滞洪区是指在洪水期间用来暂时储存过剩洪水的区域,它们对于减轻洪水灾害有重要作用,分布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在易发洪水的地区。
本课时检测主要考察了学生对自然灾害成因的理解,包括地震、滑坡和洪水的自然与人为因素,以及这些灾害的分布、影响和预防措施。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地关系在自然灾害中的作用,提高防灾减灾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