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是指政府利用信息通信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实现政府管理和服务的电子化、网络化,其目的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降低政府服务成本,以及提升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电子政务的研究在国内外的学者中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和重视,涉及诸多研究方向,包括电子政务的实现模式、信息通信技术应用、组织管理理论、行政管理理论、流程再造以及系统协调理论等方面。
组织理论和行政理论是从宏观层面上分析电子政务的研究角度,组织理论关注组织结构和组织行为,而行政理论则关注政府的行政管理和政策制定。流程再造理论着重于电子政务中的政务流程优化和重组,以期达到政府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的提升。系统协调理论则涉及到电子政务系统的整体优化和各部分之间的协同工作。
政务流程再造是在电子政务实施的过程中,通过重新设计政府工作流程来提高政务活动效率和性能的一种方法。政务流程再造的核心在于将政务活动分解为前后关联的元流程,即把大的政务流程分解为若干个最小功能单元,这些单元被称为元流程。元流程的目的是实现政务活动的有效连接,使得政府能够更有效地行使职责。
元流程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
1. 数据输入输出:元流程具有明确的数据输入和输出,可以完成特定功能,处理政务活动中的具体任务。
2. 结构化功能:元流程是结构化的,能够以最小的功能单位来构造和分解政务活动。
3. 微观操作层面:元流程主要描述政务流程操作的微观层面,与宏观的政务流程相对应。
4. 信息处理:元流程处在信息流等待处理的汇集节点上,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加工。
政务流程再造的方法可以具体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 流程的分解和标准化:通过识别、规范和控制政务工作流,达到提高政府运作效率的目的。
2. 流程的优化:将不同的政务活动通过工作流程技术连接起来,优化政务工作,有效监督业务执行。
3. 流程的整合:为了满足公众服务需求的变化,实现流程的整合和元流程的大规模定制。
在电子政务研究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结合实际情况,使用适当的方法和工具来重构政务流程。这就要求在实施电子政务时,不仅要考虑技术的应用,更要考虑到组织管理、行政法规和流程再造等方面的因素,通过整体优化来实现电子政务系统的最大效益。
电子政务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对于政府转型、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政务将成为未来政府工作的重要模式,为政府与公众之间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互动和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