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领域,教师如何设计和运用问题,以驱动学生的深度学习,是教学设计和实施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以数学教学为例,探讨了如何运用好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探究和理解。
教师在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应当具有启发性,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好的问题不应该过于简单,导致学生的思维过于轻松;同时也不应该过于复杂,限制学生的思维。问题应当兼具数学性和趣味性,使数学知识既“好吃”又有“营养”,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和捕捉那些能够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比如在五年级数学教学中,“分数的再认识”就是一个核心问题。通过这样的核心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整体概念,理解分数的本质,从而达到深度学习。
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数学学科的抽象性要求学生需要发挥想象力来理解和应用知识。例如,在复习三视图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正方体、长方体等立体图形,从不同角度观察,从而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师还应该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回顾和反思。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需要时常回顾和反思已学知识,以查缺补漏。通过回顾和反思,学生能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从而实现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解决。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建立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例如,通过统计学的应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如统计成绩等。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学生能够体会到学习的实用性,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最终,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手脑操作”,即结合实际动手操作和脑力思考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将课堂时间归还给学生,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教师在设计和运用问题时,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关键点:
1. 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
2. 创设与学生认知水平相符,既不过于简单也不过于复杂的教学情境。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结合实际操作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4. 重视学生的回顾反思,帮助他们巩固知识,查缺补漏。
5. 鼓励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6. 采取“手脑操作”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
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教师可以有效地驱动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思考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