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在数学教学中如何通过问题驱动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并以小学数学中“认识面积”的教学为例,具体展示了如何通过问题设计和课堂活动来激发学生对关键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知识点一:问题驱动教学法
问题驱动教学法是教学中的一种方法,强调通过提出关键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促使他们积极探究和理解教学内容的本质,最终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这种方法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核心问题,使得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通过探索、感悟和理解来完成学习任务。
知识点二:核心问题的设置
文章中提到了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大环境的核心问题,例如在“认识面积”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两个核心问题:“怎么样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以及“什么是面积?”这样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关键概念的深度理解和掌握,需要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知识点三:教学活动的设计
文章中提到的“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找一找”活动是围绕核心问题设计的教学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教师激发学生的感官体验,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构建知识体系。这类活动设计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是知识学习,更是能力培养的过程。
知识点四:从实践中构建知识
文章强调,学生通过亲自触摸、比较、讨论和观察,逐渐构建起对面积概念的理解。例如,通过对不同大小、形状的图形进行比较和分析,学生能够形成对面积大小的直观感知。这一过程实际上体现了学生从实践中学习和构建知识的经验过程。
知识点五:数学概念的深化理解
文章中通过对“图形之面”的探讨,帮助学生深化了对面积概念的理解。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图形并提问,引导学生去思考和理解为什么某些图形有面积而某些则没有,进而达到对面积概念深层次的理解。
知识点六: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文章中展现了教学活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理解的过渡。通过操作实物和图形,学生首先获得对面积大小的初步感性认识;随后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和讨论,逐渐上升到对面积计算方法和公式的理性认识。这反映了数学学习过程中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知识点七:教学案例的示范作用
文章选取了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认识面积”,作为案例进行问题驱动教学法的探讨。这一案例的选择具有示范作用,说明问题驱动教学法适用于各个学段和各学科领域,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深度学习能力。
知识点八:问题解决与学生主动性的培养
文章提到,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不应过多干涉学生的理解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构建知识。这一做法不仅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促进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
通过以上知识点的介绍,可以了解到文章主要阐述了问题驱动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以及通过问题设计和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的培养。这些内容对于教育工作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