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如何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时,本篇文档提出了多个教学实践的关键点和理论依据。以下是对文档内容的知识点总结:
一、深度学习的理论基础
文档首先介绍深度学习的概念,其最早由瑞典哥德堡大学的学者基于学习本质的层级理论提出,并强调深度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培养。深度学习指向的是有意义的学习,需要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和体验,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能力与素养的提升。
二、精选课程教学资源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实施深度学习,需要精选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应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紧密相连。通过精选教学资源,教师可以设计出能够触动学生内心的教学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例如,通过探讨“在没有红绿灯的路口该如何行动?”这类问题,可以引发学生关于交通规则与社会责任的思考,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三、深入挖掘学生学习内生力
深度学习还要求教学过程中要深入挖掘学生的内生力,即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教育家杜威的观点被引述,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学生的心理活动本能生长,这要求教师激发学生的本能、天性与兴趣,并重视培养学生内部的学习动机。通过有意义的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个人感受与社会规范相结合,实现知识与个人经验的深层次融合。
四、注重知识迁移实施深度学习
知识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深度学习的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形成新的理解和技能。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应当重视教材的教育价值与育人功能,通过问题设计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在已有的道德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上,探讨和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讨论“敬畏生命”这一主题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探究敬畏生命的深层原因,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知识的表面理解。
五、建构科学教学策略
为了有效实现课程的教育价值和全面达成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建构科学的教学策略。这些策略应当能够帮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形成知识迁移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和道德判断力。同时,教师应当利用恰当的情境素材,如乡土资源或时政资源,将课堂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提升自身的道德认知和法治观念。
六、结论
文档最终得出结论,在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实施深度学习,需要精选教学资源,挖掘学生的学习内生力,科学建构知识迁移过程,并以此为指导,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养,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通过上述的知识点总结,可以看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涵盖理论与实践的多个方面,旨在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激发内在学习动力,实现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