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挖掘是信息技术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它涉及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或挖掘出隐藏的、有潜在价值的信息,以辅助决策制定。在医学领域,数据挖掘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诊疗、疾病预测、药物研发等方面。特别是在中医药学领域,数据挖掘的应用有助于揭示传统疗法的内在规律,进而提高治疗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本文聚焦于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选穴规律,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CNKI(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VIP数据库中关于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中文文献进行了系统收集和分析。研究通过严格筛选适合本研究的数据内容,并利用统计学和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分析,最终得出了针灸治疗颈性眩晕时穴位选择的规律。
通过分析得出,百会穴(DU20)、风池穴(GB20)和夹脊穴(EX-B2)是针灸治疗颈性眩晕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前三个穴位,且每个穴位的使用频率均超过39%。其中,风池穴(GB20)和百会穴(DU20)在以往的临床实践中已被证明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特别是在调节脑部血液循环、缓解颈部疼痛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夹脊穴(EX-B2)主要位于脊柱两侧,传统上用于治疗脊柱及其相关疾病,其在颈性眩晕治疗中的使用表明脊柱健康对维持头部血液循环的重要性。
此外,研究还发现穴位使用频率最高的部位是头部和颈部。在经络选择上,督脉(DU)和胆经(GB)是主要选择的经络。在特定穴位的选择上,常用穴位主要集中在特殊穴位。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夹脊穴(EX-B2)与百会穴(DU20)及风池穴(GB20)的组合具有最高的支持度(26.415%)和置信度(92.857%),表明这三个穴位的组合在针灸治疗颈性眩晕中具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聚类分析进一步突出显示了百会穴(DU20)-风池穴(GB20)-夹脊穴(EX-B2)的穴位组合,其与其它穴位组合的适应性非常好。
研究表明,针灸在治疗颈性眩晕方面是有效的,其主要基于风池穴(GB20)、百会穴(DU20)和夹脊穴(EX-B2)的使用。这为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进一步的中医药临床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研究方法上,研究者利用了统计学和数据挖掘技术,这些技术包括了Python、Excel、SPSS、Ward、Clementine等工具的运用。这些工具和方法有助于从大量的研究文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转化为可供进一步分析的结构化数据。
关键词包括:颈性眩晕、针灸、穴位选择、数据挖掘。这些关键词代表了文章研究的核心内容,涵盖了从疾病类型到治疗方法,再到研究技术的各个方面。
文章发表于《全球传统医学》2019年3月刊,第12卷第3期,页面357。文章作者为GONG Siyao和LI Yongfeng,来自陕西中医药大学,通讯作者是LI Yongfeng,他的电子邮件为***。
在数据收集方面,研究者从CNKI、万方、VIP等数据库中搜集了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的相关文献,这一时期跨度为11年,提供了较为充分的数据样本。研究中使用到了多种数据挖掘的算法和统计学方法,包括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以期更准确地揭示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规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