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与智能汽车的发展历程均遵循着“交互的变革-架构的升级-生态的演变”这一路径。在此变革下,汽车的产品定位将由简单的出行工具转变为“移动第三空间”的共享,汽车产业链的价值也将呈现“总量上升,重心后移”的趋势,而传统供应链格局也将被彻底打破,驱动其从原先的垂直结构向扁平化网状模式发展,主机厂的角色将从制造商向服务商实现转型。
交互体验作为最直接的触点,其创新性的设计是驱动用户产生消费的外在条件,同样也是智能产品实现普及的先决基础。智能汽车的发展是汽车工业史上又一次伟大的范式转移,也是现代汽车工业走向互联网文明的“垓下之战”。智能座舱中的全液晶仪表盘与中控大屏延续了智能手机的交互方式,以视觉+触控的角度率先对近距离高频接触的座舱进行创新,并以此为基础,向触摸-语音-手势等多模态的交互方式演化,带来座舱的智能化升级。
“架构的升级”是实现功能快速迭代的内在动力。智能手机与智能汽车的架构变革存在异曲同工之处,均在基于底层硬件、应用软件及通信技术的革新下,实现了产品架构从“机械定义-硬件定义-软硬件共同定义-生态定义”的转变,推动了智能手机与智能汽车从功能性产品向智能化终端的代际突变,并使其产品的价值重心从硬件转移至软件层面,通过用户数据的反馈+OTA技术的完善,实现功能的快速迭代,为用户持续地创造消费价值,形成强大的用户粘性。
“生态的演变”是产品的终局畅想。在交互与功能的双重驱动下,产品的生态边界将不断向外延伸,其价值也将被全面重塑。其中,智能手机通过OTA升级实现了性能的提升,以及使其具备了承载更多应用的能力,而应用的丰富也将驱动手机的生态边界不断拓展,最终成为万能的“场景性工具”;而智能汽车在实现车内场景化的完善外,其OTA能力的输出将更聚焦于自动驾驶的实现,为汽车配备“隐形司机”,解除其作为移动工具的桎梏,成为真正的“移动第三空间”。
在智能手机与智能汽车的发展历程中,均诞生了两大核心阵营,并形成了在模式上的对垒:1)“苹果”模式:智能手机:苹果通过自研芯片+操作系统的战略,打造“fastsystem”,并依靠优化调整结构,实现软件在硬件基础上的快速迭代;智能汽车:特斯拉选择将其汽车架构直通终点至中央计算平台架构,并将自研的“Autopilot系统+FSD芯片”进行垂直整合,实现了在性能上的全面赋能。同时,采用独特的“影子模式”,打造海量数据+算法的研发迭代闭环,以实现在自动驾驶能力上的绝对领先;2)“安卓”模式:智能手机:安卓系厂商通过开放硬件+开源软件的合体,形成从芯片-操作系统-应用-终端的联盟合作,与苹果实现对垒;智能汽车:传统车企受制于自身在芯片研发及算法能力上的不足,难以与具有强大研发能力的“苹果”模式企业抗衡,正在寻求与第三方技术提供商合作或通过并购等方式快速补齐自身的短板,以适应这一转变。
整个文档所描述的是汽车行业在智能化趋势下的转型和变革,展示了未来汽车将成为一个集成高度智能化系统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移动第三空间”,而汽车制造商和服务商的角色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同时,报告也呈现了关于汽车智能化相关领域的投资评级和首选股票信息,为投资者提供专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