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人工智能领域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协同培养模式研究是一项旨在探讨如何适应新经济发展需求,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领域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研究项目。这一研究项目在2021年3月高等教育研究学报上发表,文中明确了几个关键点。
新工科建设是服务于新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革命性变化,新的工程教育模式被提出,即新工科。这一概念的提出和实施,旨在与传统的工科教育模式区分开来,响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工程技术人才的新要求。新工科不仅要教授基础的理论知识,还要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和创业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文章强调了人工智能领域在新工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人工智能是当前及未来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对国家发展战略的支撑至关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下,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培养质量不仅影响着技术进步,也影响着国家竞争力的提升。
再次,研究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敢于挑战、具有创新能力、善于合作的人才。这样的教育模式可以有效支撑人工智能领域人才所必须的基本素养教育,这些素养包括但不限于学习能力、团队协作、创新思维、问题解决等。
此外,研究提出了具体的协同培养模式,其中包括:
1. 建立“人工智能+X”的培养新模式。这是一种跨学科的教学模式,将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进行结合,比如人工智能+医学、人工智能+金融等,旨在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应用能力。
2. 实行双创模块弹性学分制。这是指在教育体系中灵活设置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给予学生在课程选择上的一定自由度,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合适的课程。
3. 构建科教+产教融合双创平台。这种平台可以是校企合作模式,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4. 设立三级递进竞赛驱动的创新创业能力协同培养机制。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和创业热情,逐步提升其能力水平。
通过以上提出的模式和机制,研究期待能够满足新时代人工智能领域对人才的培养要求。这样的人才不仅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市场需求,还能够在人工智能领域作出创新性的贡献。
文章中提到了研究的基金项目,包括黑龙江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和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这表明研究得到了来自政府层面的资助与支持,也反映出其在学术界和社会中的重要性。
文章作者包括门志国等,均来自哈尔滨工程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体现了该研究的学术背景和专业性。这是一篇集教育改革、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于一体的深度研究文章,旨在为人工智能领域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