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寒假复习大气知识点总结】
大气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成和垂直分层对地球的生态环境至关重要。低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包括氮、氧、二氧化碳和臭氧)以及水汽和固体杂质构成。氮是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则是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基础原料,而臭氧则起到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生命的作用。
大气按高度分为不同的层次: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是最接近地球表面的一层,其高度随纬度变化,对流层内的气象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臭氧层在此层吸收紫外线,使得温度上升,有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中存在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波。
大气热力作用主要包括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和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太阳辐射在进入大气层时,会被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部分红外线和紫外线。反射作用使得云层能反射阳光,避免地面过度升温。散射作用则使天空呈现蔚蓝色。地面辐射大部分被大气吸收,形成大气逆辐射,起到保温作用,维持地球表面适宜的温度。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产生的空气流动,是大气运动的最基本形式。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决定了风的形成和方向。全球性的大气环流包括三圈环流,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这些带状气压和风向会随季节变化而移动。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也有显著影响,如东亚、南亚等地的季风现象,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共同造成的。
天气系统如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对短期天气变化有直接影响。冷锋常带来剧烈的天气变化,如北方夏季的暴雨和冬春季的大风,而暖锋则表现为连续性降水。气旋(低压系统)通常与阴雨天气相伴,如台风,而反气旋(高压系统)则通常带来晴朗天气,如长江流域的伏旱。
气候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以及人类活动。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和降水状况各异,例如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相比,大陆性气候的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较大,而海洋性气候则相对稳定。了解这些基本概念和原理,有助于我们理解并预测地球的气候现象及其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