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地理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旨在更新教育理念,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同时借鉴国际地理教育改革的经验,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和能力。改革的核心在于构建一个整体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1. **总体目标**:
- 地理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具有完整知识体系、适应时代发展的学生,让他们不仅掌握地理知识,还能具备获取、分析和创造知识的能力,以及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2. **具体目标**:
- 知识与技能:改革后的地理课程注重教会学生如何获取和处理信息,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 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式学习,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全球视野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使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公民。
3. **改革背景**:
- 知识经济时代:对地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 国际影响:国际基础地理教育改革,如美国的“面向生活的地理”和国际地理大会的“国际理解”倡议,以及德国的和平教育理念,都对我国改革提供了启示。
- 我国的现状:我国地理素质教育改革面临课程目标不完整、内容缺乏时代性、过于繁难陈旧以及评价机制不合理等问题。
4. **基本理念**:
- 初中地理:强调学习实用的地理知识,转变学习方式,构建开放课程,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 高中地理:关注学生的地理素养,重视探究学习,满足个性化需求,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并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5. **课程结构**:
- 课程结构的改革涉及课程目标的设定、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形式,包括必修与选修课程的设置,以及如何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来实现课程目标。
6. **标准与大纲对比**:
- 课程标准更注重课程设计思路,明确课程性质、理念和目标,而教学大纲则更多地关注教学内容和要求,提供教学和评估的指导。
地理新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旨在通过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学生,同时借鉴国际经验,解决国内课程中的问题,实现地理教育的现代化和全球化。通过深入理解并实施这些改革目标,我们可以提升地理教育的质量,培养出具备全球化视野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