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主要聚焦于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响应国际基础地理教育的变革趋势,以及解决我国地理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改革旨在构建一个综合性的教学框架,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地理课程改革强调教会学生获取和处理知识信息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系统知识。这要求地理课程增加对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国际上,如美国、德国等地的地理教育改革也反映出类似趋势,重视培养学生的全球理解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我国地理素质教育改革面临的问题包括教学目标不完整,内容缺乏时代性,课程难度、复杂度、过时度高,表述方式过于成人化,以及评价机制存在的不足。因此,新的课程理念应运而生,包括初中和高中两个层面。
初中地理课程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并倡导转变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的课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同时注重学习结果与过程的评价。
高中地理课程则注重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发展情况的过程性评价。
课程的结构变化体现在课程标准与大纲的对比中。课程标准格式更清晰,层次分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从经验型设计转向理性设计,并提供弹性实施建议,而非刚性的教学要求。例如,初中地理新课程包括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四个部分,分别涵盖地球的基础知识、全球和地区地理以及本土地理内容。
高中地理新课程在内容上更加注重对区域、国家和地区的深入认识,探讨地区发展差异、居民、气候、陆地与海洋等多个主题,同时也强调乡土地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地理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通过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及优化评价机制,以期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他们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公民。这一过程中,课程的创新体现在更关注学生的主动学习,更重视知识的实际应用,以及更全面的评价体系,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