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的概念】
休克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应激反应,由各种强烈的致病因素引起,比如大出血、创伤、烧伤、感染、过敏、心泵衰竭等。这些因素导致有效循环血量显著减少,进而引发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出现微循环障碍、代谢障碍以及细胞受损的病理状态。
【休克的病因与分类】
1. 按照原因分类:休克可分为失血性休克、创伤性休克、烧伤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包括败血症休克和内毒素休克)、过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和神经源性休克。
2. 按照始动环节分类:分为低血容量性休克(如失血、失液)、心源性休克(心肌源性和非心肌源性,如心梗、心肌病、急性心脏压塞)、血管源性休克(小血管扩张引起血液淤滞)。
3. 按照血流动力学特点分类:分为低排高阻型休克(低动力性,心排血量降低,外周阻力增高)和高排低阻型休克(高动力性,心排血量高,外周阻力降低)。
【休克的临床表现】
休克初期可能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增快(心动过速)、皮肤苍白或湿冷,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神志模糊、四肢厥冷、尿量减少等症状。
【休克的发病机制】
休克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微循环障碍学说,分为三个阶段:
1. 休克代偿期(缺血缺氧期):小血管收缩,动静脉吻合支开放,血液重新分布,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维持心脑血液供应。
2. 休克失代偿期(进展期):微循环灌流进一步减少,血管紧张素、血栓素、心肌抑制因子、内皮素等缩血管物质增多,微循环灌流特点变为少灌少流,灌少于流,组织缺血缺氧加重。
3. 休克衰竭期(难治期):组织细胞代谢和功能障碍,甚至结构破坏,多器官功能衰竭。
【休克的治疗原则及护理】
治疗休克的基本原则是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提高组织灌注,纠正代谢紊乱,防止或控制继发性损害。治疗方法包括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积极处理原发病、维护呼吸循环功能、镇静和镇痛等。护理方面,需监测生命体征、尿量、意识状态,及时调整体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并根据医嘱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和对症支持。
休克是一种复杂病理状态,涉及多种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准确诊断、快速识别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