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一:液化现象】
液化是指物质从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通常伴随着放热。在描述中提到的“雾”的形成就是液化的一个例子。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接触到冷却的物体表面时,由于温度降低而凝结成的小水滴。这个过程在自然界中很常见,比如在早晨或湿度较高的环境下,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就会形成雾。
【知识点二:沸腾与沸腾条件】
沸腾是液体在一定温度下,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汽化现象。沸腾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达到液体的沸点,二是持续提供热量。在描述中的第2题,指出液体沸腾时,尽管用猛火加热,但水的温度保持不变,因为沸腾时吸收的热量用于汽化,而不是增加温度。
【知识点三:沸点与分离气体】
在第3题中,提到了几种物质的沸点。在降温液化的过程中,沸点较低的气体首先会液化。这是因为当温度降低至某物质的沸点时,该物质就会从气态转变为液态。所以,从空气中提取气体时,二氧化碳由于其较高的沸点,会先于液态氧和液态氮液化并被分离出来。
【知识点四:蒸发与影响蒸发的因素】
蒸发是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通常发生在液体表面。第4题提到,人在电风扇下感到凉爽是因为电风扇加速了皮肤表面的水分蒸发,蒸发吸热,从而带走人体的热量,使人感觉凉爽。蒸发的速度受到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以及液面上方空气流动速度的影响。
【知识点五:物态变化的吸放热现象】
在第5题中,提到了酒精蒸发时吸热,这是因为蒸发是一个吸热过程。同时,沸点随气压升高而升高的原理也在选项中出现。第6题中,"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说明了气体遇冷会液化放热。
【知识点六:液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7题中,车窗上的小水珠是水蒸气遇冷液化的结果。在夏天,车外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车窗内侧会液化形成水珠,而在冬天,车内温暖的水蒸气遇到冷的车窗外侧会液化。
【知识点七:控制变量法与蒸发实验】
第8题涉及蒸发快慢与多个因素的关系。通过对比A、B两图,可以研究蒸发与液体表面积的关系;而A、C两图的对比则用于探究蒸发与温度的关系,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即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一个变量来研究其对结果的影响。
【知识点八:水的沸腾实验】
第9题中,小明进行了水沸腾的实验。水沸腾的标志是水温到达沸点并保持不变,同时有大量气泡上升并破裂。沸腾过程中,液体需要不断吸收热量来维持沸腾状态,但温度不再升高。选择图乙中的B图象,因为B图象展示了水在达到沸点后,温度保持不变,符合沸腾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