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是东晋时期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一篇辞赋,它表达了作者辞官归隐的决心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本文主要梳理了其中涉及的知识点,并提供了一些复习题的参考答案。
一、通假字
1. "乃瞻衡宇"中的“衡”通“横”,指的是横木,此处形容简陋的房屋。
2. "景翳翳以将入"中的“景”通“影”,表示日光。
二、词类活用
1. "生生所资"中,“生生”前一个“生”动词用作名词,意为维持生活,后一个“生”为动词,表示生活所需。
2. "眄庭柯以怡颜"中的“怡”使动用法,使愉快,使脸色变得愉快。
3. "倚南窗以寄傲"中的“傲”形容词用作名词,指的是傲然自得的情怀。
4. "审容膝之易安"中的“容膝”动词用作名词,指的是只能容纳膝盖的小屋。
5. "园日涉以成趣"中的“日”名词作状语,表示每日。
6. "乐琴书以消忧"中的“琴,书”名词用作动词,分别表示弹琴和读书。
7. "或棹孤舟"中的“棹”名词用作动词,用桨划船。
三、一词多义
1. “心”在“因事顺心”中表示心愿,在“既自以心为形役”中指内心。
2. “夫”在“问征夫以前路”中是名词,行人;在“乐夫天命复奚疑”中是助词,无实义。
3. “故”在“故便求之”中表示所以,在“亲故多劝余为长吏”中指故交、朋友。
4. “之”在“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中是动词,到;在“求之靡途”中代指“为长吏”,代词;在“四方之事”中是助词,的。
5. “奚”在“奚惆怅而独悲”中表示为什么,在“乐夫天命复奚疑”中是疑问代词,什么。
6. “而”在“门虽设而常关”中表示转折,在“觉今是而昨非”中表示并列,在“时矫首而遐观”中表示修饰,在“鸟倦飞而知还”中表示承接。
四、古今异义
1. “于时风波未静”的“风波”古义指战乱,今义多指风浪或比喻纠纷。
2. “尝从人事”的“人事”古义指做官,今义则涉及人事管理、人员关系等方面。
3.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的“寻”古义不久,今义常为寻找、追寻。
4. “悦亲戚之情话”的“亲戚”古义指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戚,今义通常指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
5. “幼稚盈室”的“幼稚”古义指小孩,今义指不成熟的行为或想法。
6. “于是怅然慷慨”的“慷慨”古义为感慨,今义常形容大方、豪爽。
7. “恨晨光之熹微”的“恨”古义为遗憾,今义多指负面情绪如仇恨。
8. “将有事于西畴”的“有事”古义指耕种之事,今义泛指发生任何事情。
五、文言文阅读理解
1. “D”选项可能对应的是一个语法结构或意义解析的题目,具体选项内容未知,但通常涉及对文言文句子成分的理解。
2. “C”选项同样可能涉及文言文语法结构,比如“AB”两个词在句中均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而“D”是一个动词,表示到。
3. “B”选项中,“<1><2>”连词“以”都表示修饰关系,而“<3><4><8>”表示目的, “<5>”表示并列,“<6><7>”表示用。
4. “D”选项可能涉及的是一个倒装句,即介词结构后置于句尾。
5. “A”选项可能是一道选择题,具体选项内容未给出,但通常涉及对文章内容或作者思想的理解。
通过以上梳理,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归去来兮辞》这篇作品的语言特点和作者的情感表达,进一步提升对古代汉语的掌握。对于学习者来说,这些知识点的掌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鉴赏古代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