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1. **时延带宽积**:时延带宽积是网络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它等于传播时延与带宽的乘积,表示链路能存储的数据量。传播时延是信号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带宽则是链路的数据传输速率。时延带宽积可用于分析网络中数据传输的缓冲能力。
2. **实体**:在网络通信中,实体可以是任何能够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单元,比如计算机、路由器、应用程序模块等。它们是网络通信的基本参与者。
3. **服务访问点 (SAP)**:服务访问点是OSI模型中相邻两层间交互的接口,用于同一系统内不同层次实体之间的信息交换。它定义了不同层之间如何调用服务和提供服务的边界。
4. **通信方式**:网络边缘的通信模式主要分为对等模式(P2P)和客户端-服务器模式(C/S)。对等模式下,所有节点地位平等,可以直接互相通信;而在客户端-服务器模式中,一部分节点作为服务提供者,其他节点作为服务请求者。
5. **交换方式**:计算机网络中的三种主要交换方式是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电路交换预先建立连接,全程独占资源;报文交换将信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传输;而分组交换则将大块数据分割成小的数据包,按需传输,更适应现代网络的需求。
6. **网络时延**:网络时延包含发送时延(数据发送到链路所需时间)、传播时延(信号传播距离所需时间)、处理时延(路由器或主机处理数据包的时间)和排队时延(等待在传输队列中的时间)。
7. **OSI/RM参考模型**:OSI模型共有七层,其中网络层位于第三层,介于传输层和数据链路层之间,负责数据在网络中的路由选择。
8. **网络协议三要素**:网络协议由语法(数据格式)、语义(控制信息含义)和同步(通信规则)三部分组成,共同确保网络通信的有效进行。
**第二次作业关键知识点回顾:**
1. **物理层特性**:物理层关注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和过程特性,确保设备间的物理连接和数据传输。
2. **传输媒体**:在导向型传输媒体中,光纤具有最高带宽、最佳安全性,常用于主干网络。
3. **通信方式**:通信可以是单向、双向交替或双向同时。双向同时通信允许双方同时进行数据传输。
4. **带通调制**:基本的调制技术包括调幅(AM)、调频(FM)和调相(PM),用于将模拟信号转换为适合传输的数字信号。
5. **信道复用**:时分复用(TDM)允许多个用户在不同时间段共享相同的频率资源。
**简答和计算部分**:
1. **传输效率**:数据传输效率计算公式为有效数据长度/(有效数据长度+各层协议首部长度)。随着应用层数据长度的增加,传输效率通常会提高,因为它减少了相对比例的头部开销。
2. **CDMA通信**:码分多址是一种多用户共享频谱资源的方法。通过解码收到的码片序列,可以确定哪些站发送了数据以及发送的数据是0还是1。在给定的例子中,利用码片序列的叠加特性,可以解码出发送数据的站以及它们发送的信息。
这些知识点涵盖了计算机网络的基础概念,包括网络性能、通信方式、协议结构、物理层特性、传输媒体选择、通信模式、数据传输效率计算以及多址接入技术。这些都是专升本计算机网络课程中重要的学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