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资料主要围绕小学科学课程中的气温测量展开,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气温的测量方法以及相关概念。以下是其中涉及的主要知识点:
1. 温度单位:资料介绍了两种温度计量单位——华氏度(℉)和摄氏温度(℃)。℃表示摄氏度,是国际上通用的温度单位,0℃代表冰点,100℃代表沸点。℉是华氏度,其零刻度(32℉)对应冰点,而100℉则接近沸点,但两个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
2. 读取温度计:正确读取温度计的方法是视线与液面保持水平。0℃以上读作零上XX摄氏度,写作+XX℃;0℃以下读作零下XX摄氏度,写作-XX℃,"零下"两字不能省略。
3. 气温差异:气温会因地理位置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同一时间,阳光下的气温通常高于背阴处的气温。例如,教室的阳光下可能为25℃,而背阴处可能为22℃。
4. 时间因素:气温在一天中的变化也有规律,通常早晨和晚上气温较低,午后气温较高,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午后2点左右,而不是正午。
5. 百叶箱的作用:百叶箱是用来放置气温计的防护设备,目的是减少太阳直射和地面反射的影响,避免降水和强风干扰,同时确保空气能自由流通。它通常设置在离地面1.5米的高度,因为这个高度的气温变化相对稳定,能更准确地反映人们生活环境的气温。
6. 气温记录:资料提到了世界上最高和最低气温的记录,最高为1921年7月8日在伊拉克巴士拉记录到的56.8℃,中国最高气温记录为1941年7月4日在吐鲁番的47.6℃;最低气温记录为1983年7月21日在南极洲俄罗斯东方站的-89.2℃,以及中国漠河的-52.3℃。
7. 练习题解答:
- 用来测气温的温度表又叫气温计。
- 15摄氏度写作15℃;-12℃读作零下十二摄氏度。
- 同一时间在不同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
- 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间不是中午12点,而是午后2点左右。
- 全国各地的百叶箱放置的高度是相同的,都是1.5米。
这份资料不仅包含了气温的基本知识,还强调了观察和理解气温变化的重要性,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观察能力和科学素养。学习这些知识,不仅能帮助孩子们了解自然现象,还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