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即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时,能够具备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本文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如何改革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当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三大问题。一是过于关注成绩提升,忽视能力素质的培养,学生往往仅满足于完成任务,缺乏深入思考和创新能力的锻炼。二是过分强调知识传授,而忽视与实际工作岗位的对接,导致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脱节。三是采用以优带劣的分组教学,未能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限制了优秀学生的进一步发展,也使基础较弱的学生难以跟上。四是重视资源建设,但未能有效利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场所不足。
针对这些问题,改革的首要任务是重构课程体系,以提升核心素养为目标。一方面,教学内容应与岗位任职需求相适应,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如引入前沿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同时,强化实践操作,根据岗位需求动态调整教学内容,确保课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改进教学模式至关重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让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改革的方向应转向“四化衔接式”教学,即内容模块化、模块案例化、案例情境化和评价过程化,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线,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信息素养。此外,可以结合情境式任务驱动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再者,应当注重个性化教学,避免两级分化的现象。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供分项分类的指导,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挖掘他们的潜力,尤其是对于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应给予专项培养,促进其在特定领域的发展。
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推动自主学习。学校应创造更多自主学习的条件,如开放实验室、提供在线学习平台等,使学生能在课后自主探索,巩固课堂所学,从而更好地提升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能力。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应以提升核心素养为核心,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个性化指导和资源利用四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信息素养和适应岗位需求的能力,以期在信息化社会中培养出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