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它涵盖了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两大方面,涉及认知、情绪、意志、个性倾向性、自我意识等多个领域。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其中,认知过程是心理活动的核心,涉及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等;情绪过程则反映了个体的情感体验,如喜怒哀乐;意志过程是指人们在行动中的目标定向和自我调控。
心理特性主要指的是个性心理特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涵盖需要、动机、世界观和态度,是驱动个体行为的动力系统。个性心理特征则表现为性格、气质和能力的差异,这些差异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显著区别。
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中,冯特在1879年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华生在1913年提出行为主义心理学;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环境对行为的影响;奈塞尔的《认知心理学》出版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发展是心理现象随时间和经验的变化,涉及认知过程和社会性发展。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心理发展源于主体对客体的适应,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实现。人的发展可以分为胎儿期、婴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大学生通常处于青少年晚期至成人早期,其认知发展可参照佩里的三段论模型。
在气质类型上,有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四种。大学生的性格类型多样,外向型、独立型和中间型较为常见。同时,他们的社会价值取向也有所差异,理论型、经济型、审美型、社会型、权力型和宗教型等不同类型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选择。
能力是完成特定任务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智力、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提出情境智力、经验智力和成分智力。学习风格是个体独特的方式,分为环境、情绪、社会和生理四个要素。知觉风格则分为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
焦虑作为情绪的一种,适度的焦虑能提升学习效率,过高或过低则可能负面影响。社会心理角色是由社会地位决定的行为和态度模式,教师角色的形成包括认知、认同和信念三个阶段。教师的心理素质包括知识、教学能力、人格特质和积极情感。教师成长的最高目标是成为专家型教师,具备专业知识、高效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洞察力。
学习的广义定义涵盖了人和动物的经验适应性变化,而狭义的人类学习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教育心理学关注如何通过理解这些理论来优化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