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标题:“固定收益点评:信用扩张之路”
报告讨论的核心议题是经济中的信用扩张,特别是针对中国2021年12月的情况。信用扩张是指银行系统增加贷款和借款活动,通常发生在经济需要刺激增长或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时。报告回顾了2014年至2015年的宽信用周期,以提供对当前政策制定者可能采取的策略的洞察。
在2014年至2015年的宽信用期间,经历了三个阶段:
1. 2014年第一季度到第三季度,货币政策开始宽松,但仅票据和信用债融资有所恢复,未能阻止信用整体收缩。房地产市场的融资需求下滑,对非标融资造成负面影响,进一步压制信用扩张。
2. 2014年第四季度到2015年第二季度,尽管货币政策进一步放宽,包括多次降准和降息,但信用扩张仍然受阻。主要原因在于非标融资的压缩,这与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严格监管有关。同时,房地产市场的需求疲软,抑制了信用扩张。
3. 2015年第三季度至2016年第二季度,信用扩张开始加快,主要是由于政府债券发行量激增,基建投资需求回暖,以及居民按揭贷款和信用债融资的恢复。
从这些经验中,报告得出几个关键点:
- 货币政策宽松通常是信用扩张的前兆,但不足以单独推动信用扩张。
- 中长期融资的恢复滞后于货币宽松,需要融资成本降低至投资回报率以下,企业投资需求才会恢复。
- 融资管控措施的放松,如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和房地产政策的放宽,对信用扩张至关重要。
然而,当前的宽信用面临挑战:
1. 房地产市场新增按揭需求疲软,政策需要进一步放松以刺激需求,但考虑到低库存和高居民杠杆率,刺激空间有限。
2. "三道红线"政策限制了房地产企业加杠杆的空间。
3. 基建投资的能力和意愿受到隐性债务偿还和刚性支出压力的影响,地方政府债务约束未放松,城投主体的债务增长也受限。
因此,尽管货币政策保持宽松,但短期内宽信用推进会较为缓慢。预计2022年第一季度,专项债发行将带动政府债券融资增加,但宽信用的实质性落地还需时日。
报告还预测,随着降息周期的开启,债市利率将会震荡下行。央行可能会进一步降低LPR和MLF利率,这对债市形成利好,10年期国债利率有望降至2.8%以下。
风险提示:如果宽信用推进超出预期,可能会影响上述预测。
报告作者:杨业伟、张伟,分别持有相应执业证书,供职于国盛证券。他们提供了相关的研究报告链接,以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