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心与呕吐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通常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疾病、药物副作用或身体其他系统的异常。在医学健康评估中,对恶心和呕吐的详细询问对于确定病因和制定诊疗计划至关重要。
恶心是一种主观感觉,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有强烈的呕吐冲动。呕吐则是这种冲动的实际执行,通过胃部的剧烈收缩,将胃或小肠内容物经食管从口腔排出。恶心和呕吐是呕吐反射的不同阶段,涉及到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呕吐中心可能受到消化道、泌尿生殖系统、冠状动脉、内耳前庭、大脑皮质等多种刺激源的影响,包括外来化学物质和药物,以及体内代谢产物。
恶心和呕吐的原因可以分为几个类别。反射性呕吐常见于消化系统疾病,如口咽部刺激(如剧咳、吸烟)、胃肠道疾病(如胃肠炎、幽门梗阻)、肝胆胰疾病等。特点是呕吐通常与进食有关,伴有恶心先兆,呕吐后患者可能会感到暂时的轻松。此外,腹膜和肠系膜疾病,眼部疾病(如青光眼),循环系统疾病(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以及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尿路结石、肾盂肾炎)也可能引发呕吐。
中枢性呕吐主要由颅内病变如脑炎、脑出血引起,特点是喷射状呕吐,无明显恶心先兆,且呕吐后患者并不感到轻松。药物如洋地黄、抗生素、抗肿瘤药物也可能导致呕吐,同时代谢和内分泌障碍,如妊娠、尿毒症、低钾血症,也可能伴随着恶心。
前庭功能障碍性呕吐与头部位置变化、眩晕、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症状关联,常见于迷路炎、梅尼埃病等疾病。神经性呕吐则多与精神因素有关,如胃肠神经官能症、神经性厌食,通常餐后即吐,无恶心现象。
在进行问诊时,医生会关注病史、诱因、症状特点、伴随症状、身体反应和心理社会反应。关键要点包括是否存在相关疾病史,是否有药物或化学刺激,呕吐前是否有恶心,呕吐的形态(是否呈喷射状),呕吐物的性质(是否有特殊气味),呕吐与进食的关系,呕吐后的舒适感,以及腹痛、头痛、眩晕等伴随症状。同时,医生还会检查患者的生理反应,如心动过速、呼吸急促、血压变化,以及失水迹象,如虚弱、口渴、皮肤干燥等,以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和营养状态。
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深入探究,医生能够更准确地诊断出恶心和呕吐的根本原因,并据此制定合适的治疗和护理方案。因此,了解恶心和呕吐的机制、分类及问诊要点对于医疗从业者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提高诊断效率和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