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字,主要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古代汉语语言学资料。在这些资料中,“令”字作为使令动词的使用十分普遍,其语义和语法在先秦到东汉时期都经历了重要的变化。 “令”字作为使令动词的起源和发展。在甲骨文中,“令”字就已构成使令句,但其使用频率和成熟度一直是学者讨论的焦点。使令句在甲骨刻辞中的普遍使用说明了这种句式在当时已经相当成熟,即便在先秦时期,这种用法还未普及,但是已经基本形成。 使令句是由使令动词构成的句子,通常使用“使”和“令”这两个词。使令句属于兼语句式的一种,其句法结构中包含了四个义素:[+致使者]、[+致使]、[+被致使者]和[+客体行为]或[+性状]。使令动词在句中的作用是连接致使者和被致使者,表达一种使动关系。在先秦早期文献中,通常上下文语境下,“令”字句式为“主语(致使者)+令+兼语(被致使者)”,而被致使者的客体行为通常隐含在“令”的内容里,没有明确写出来。但脱离了具体的语境表达时,需要临时补出被致使者的客体行为,以帮助明确语义表达。 随着“临时补出”使用频率的增加,句法结构中开始显式地包含客体行为,即“主语(致使者)+令+兼语(被致使者)+客体行为”。在这样的表达中,“令”的[+致使]义和客体行为有了明显的分界,此时的“令”字才被认为是使令动词。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令”作为使令动词在甲骨文中的出现表明了其在这一时期的使用已较为成熟。 在研究“令”字的历史发展时,刘文正先生在其研究文章中,详细勾勒出了使令动词“令”从先秦到东汉的语义变化和语法表现。这一研究工作条理清晰,材料丰富,论证深入,为理解“令”字在古汉语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针对甲骨刻辞中使令句的成熟度,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通过统计分析《殷墟甲骨刻辞类纂》和《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中的相关资料,得出了使令句在甲骨刻辞中已经普遍使用、句式成熟的结论。这表明使令句不仅在文献记录中有广泛存在,而且在实际运用中也成为了兼语句式中较为普遍的形式。 甲骨文中的使令动词“令”不仅是研究古汉语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解古代汉语使令句式的关键。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学者可以深入探索古代汉语的发展脉络,了解汉语语法的内部系统变化,并对汉语史的研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 粉丝: 133
- 资源: 23万+
- 我的内容管理 展开
- 我的资源 快来上传第一个资源
- 我的收益 登录查看自己的收益
- 我的积分 登录查看自己的积分
- 我的C币 登录后查看C币余额
- 我的收藏
- 我的下载
- 下载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