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理工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基础计算机技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逻辑思维和计算思维。然而,由于C语言的复杂性和灵活性,初学者往往面临学习难度大、理解困难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如单纯的知识传授,可能不足以应对这些问题,因此,混合式学习模式被引入到课程教学中。
混合式学习结合了线上和线下教学,强调研究导向和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研究导向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转变为积极的知识探索者,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和研究式学习,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则将学习置于实际问题的情境中,通过解决复杂问题来学习概念和原理,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实施以问题为基础的交互式教学分为两类:一是教师主导的师生互动,教师通过提问、设问等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展示问题解决的过程,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二是研究探讨为主的师生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形成自己的见解,然后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全班讨论,提升学生的分析、表达和协作能力。
尽管课程已经尝试了案例化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模式,并设置了实验项目和综合性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学生对编程的抽象思维感到困惑,课程难度导致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动力,逃课现象严重。此外,大班级授课使得个别化指导变得困难。
为改善这些状况,教学改革采用混合式学习模式,结合基于问题的教学和交互式教学法,通过多次模块测试和阶段测试来监控学习进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较于传统教学,这种改革方法取得了积极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尤其是增强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提升《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创新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中心,利用混合式学习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的角色也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支持者,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