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异质性视角下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参保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不同产业类型的流动人口在医疗保险参保上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该研究利用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流动人口在医疗保险参保方面存在显著的异质性。研究发现,流动人口的整体参保水平较低,其中第二产业的参保率相对最高,其次是第一产业,而第三产业的参保率最低。各产业内部,不同特征的流动人口参保状况也存在明显差异。
影响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参保率的因素多种多样。在个体特征上,受教育程度、户口性质和个人月收入对参保率有显著影响。受教育程度越高、城市户口和较高月收入的流动人口更可能参保。此外,性别、年龄、婚姻状况也发挥作用,例如女性、年龄较大、未婚的流动人口在参保上可能面临更多挑战。
流动特征方面,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流动范围、流动时长和落户意愿都对参保率产生影响。例如,女性流动人口、跨省流动者和有落户意愿的人参保率可能会降低,而省内流动、流动时长较长的流动人口参保率则可能提高。
社会经济特征如单位性质和住房来源也起着关键作用。在第一产业中,这些因素的影响尤为显著,而在第三产业中,已婚、流动时长较长、有落户意愿以及跨省流动的流动人口参保率会有所增加。
论文指出,虽然国家已出台相关政策整合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但由于缺乏全面规划和推动,实施进度较慢,城乡医保体系仍存在二元化和碎片化的问题。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和全国范围的了解有限,且流动人口内部差异明显,表现为城乡差异、人力资本差异和就业特征差异。
研究建议,政策制定应考虑流动人口的异质性,尤其是产业类型,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参保策略。例如,提高低收入、低教育水平和特定性别流动人口的参保支持,改善流动人口的工作环境和稳定性,以提升他们的参保意愿。
这篇研究揭示了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参保的复杂性,强调了理解并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综合考虑个体、流动和社会经济多方面因素,这对于完善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和保障流动人口权益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