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通过自身经历劝谏齐威王广开言路的故事。这篇文章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富含了深刻的教育意义,是语文学习中的经典篇章。
1. 文学常识:《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由战国末年至秦汉时期的学者编纂,最初名为《国策》或《国事》,最终确定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采用国别体的编写方式,记录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活动。
2. 注音:文章中的生字注音如下:
- 昳(yì)丽
- 朝(cháo)服衣冠(guān)
- 窥(kuī)镜
- 期(jī)年
- 朝(cháo)于齐
- 间(jiàn)进
3. 主要人物:邹忌是一位机智、勇敢且善于进谏的谋士;齐威王则是开明的君主,愿意听取并接受批评。通过文中的描绘,邹忌展现出深思熟虑、谦虚谨慎的性格,而齐威王则体现了明智、宽容的领导风格。
4. 古文词语解释:
- 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长,身高)
- 而形貌昳丽(光彩照人,美丽)
- 朝服衣冠(早上穿戴好衣帽)
-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哪一个)
- 徐公何能及君也(怎么能够比得上您)
- 自以为不如(认为自己不如)
- 暮寝而思之(晚上睡觉时思考)
- 吾妻之美我者(赞美我)
- 私我也(偏爱我)
-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知道)
- 今齐地方千里(现在齐国的土地纵横千里)
- 王之蔽甚矣 (大王被蒙蔽得很严重)
-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官员百姓能当面指责我的过错)
- 能谤讥于市朝(在公共场所批评)
- 闻寡人之耳者(让寡人听到)
5. 历史上的正反面事例:
- 正面:魏征直谏唐太宗,唐太宗采纳其建议,成就贞观之治。
- 反面:商纣王不听比干之谏,导致商朝灭亡。
6. 思考讨论:
- 描述邹忌的外貌和行动,展示了他的英俊和自省,反映出他的自信但又不失谦逊。
- 邹忌与徐公比美,三问三答,分别应以疑惑、惊讶和肯定的语气朗读,以体现不同角色的心态变化。
- 邹忌与徐公的比美是以妻子、妾、客的评价为线索,揭示了不同身份的人对他的态度,结果是他意识到自己被过分赞美了。
- 邹忌认识到受蒙蔽的原因在于周围人因各种原因不敢或不愿向他直言。
- 邹忌悟出的道理是:国君容易被身边人的阿谀奉承所蒙蔽,必须广开言路,听取真实意见。这显示了他深思熟虑、敢于自省的性格特点。
7. 课堂巩固:
- 解释加粗词:
- 讽(委婉地劝告)
- 孰视之(仔细看)
- 形貌昳丽(相貌光彩艳丽)
- 何能及君也(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通过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我们可以理解古代中国政治文化中进谏的重要性和策略,同时也能领略到古汉语的魅力和古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