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解析】
这篇文档是江苏省扬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的一部分,主要涉及现代文阅读的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目探讨的是美学理论中的“心理距离”概念。
1. **心理距离**:心理距离是指在审美体验中,个体通过在心理上与现实情境拉开距离,使得日常生活的功利性和概念性影响得以减弱,从而进入一种无功利、非概念化的审美状态。经典案例是海上大雾带来的审美体验,当人们不再关注实际的航海问题,而是欣赏大雾带来的神秘感时,就实现了心理距离。
2. **审美与功利**:传统美学观念认为审美是“无功利”的,即审美不应受到实用价值的影响。然而,“心理距离”说修正了这一观点,认为审美并非完全排除功利,而是通过拉开距离暂时消除它们。
3. **审美态度与审美视角**:“心理距离”说强调审美态度的重要性,认为主体的态度能够决定能否从对象中获取审美感受。但作者指出,这种观点过于简化,人无法简单地通过改变态度来形成或改变对对象的审美体验。因此,作者提出了“审美视角”的概念,强调发现美的能力更为重要,审美视角是一种对生活美的深入理解和感知能力,而非简单的态度调整。
4. **审美距离的局限性**:心理距离的实现并不容易,它依赖于个人的艺术修养和教养,一般人难以做到在面对实际问题时立即转换心态。过度依赖心理距离可能会导致美学研究忽视对审美对象本身的探讨,走向纯主观的误区。
5. **审美视角的实践**:审美视角强调在生活中主动发现美,艺术在这里起着重要作用,它教会人们如何理解和欣赏生活中的美。审美视角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而非仅仅是一种外在的态度表现。
该份语文试题考察了学生对美学理论的理解,尤其是“心理距离”与“审美视角”这两个核心概念,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分析和判断相关论点的正确性。这体现了高中语文教学中对理论知识与批判性思维的结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