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论和语言学知识点详解】
一、语言学部分
1. 汉藏语系:汉藏语系是世界上最大的语系之一,包括汉语、藏语、缅语等多个语族,覆盖中国、东南亚及南亚的部分地区。该语系的语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都有一定的相似性。
2. 语音的社会属性:语音的社会属性是指语音在社会交往中的角色,不同的语音可以代表不同的社会意义,如性别、阶级、地域等。同一语音在不同语境下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3. 义素:义素是构成词义的基本要素,相当于词汇意义的构成单位,通过组合不同的义素,可以构建出词汇的多种意义。
二、语言学基本概念
- 语言符号的最大特点是任意性,即音和义之间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没有本质的必然联系。这种任意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交流的独特性质。
- 语言成分在句子中的地位称为句法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等。次要成分的选择范围称为聚合关系,是语言的组合规则的一部分。
三、简答题
1. 除语言外,非语言交际工具包括肢体语言、面部表情、手势、眼神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不依赖文字或语音,而是通过视觉、触觉等其他感官传递信息。
2. 地域方言是由于地理隔离、历史发展等因素造成的语言变体,例如汉语中的北方话、吴语、粤语等,它们在发音、词汇和语法上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四、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理论部分
1. 现代汉语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2. 语言教学与语言学教学的不同在于目标、内容、原则、方法和技巧,前者注重实际应用,后者侧重理论研究。
3. 替换练习基于心理的可替代性,有助于学习者掌握语言结构。
4. 外语教学的基本方式是交际法,通过实际的交际情境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5. “高原期”现象是指学习者在一定阶段进步放缓甚至停滞的现象。
6. 泛听旨在提升整体理解力,理解大意而非细枝末节。
7. 中介语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过渡语言系统,它融合了母语和目的语的特点。
8. 水平测试和成就测试是评估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常用方式。
9.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习者的汉语交际能力。
五、教学法与测试
- 作文评分通常为主观性试题,反映了作者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 区分度衡量测试能否区分不同水平的考生。
- 《汉语语法学》等教材属于语言知识类教材,教授语言的系统知识。
- 认知法主张利用推理和逻辑进行教学,反对机械重复。
- HSK初、中等阶段主要包含客观性试题。
- 情感因素如动机和态度影响第二语言学习。
- 对比分析理论关注母语对二语学习的干扰。
- 结构-功能型教材兼顾语言结构和功能教学。
- 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强调输入在语言习得中的关键作用。
- “汉语计算机辅助教学”狭义上指用计算机辅助的语言训练。
六、术语解释
1. 教学模式:指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如直接教学、合作学习等。
2. 学习动机:驱动个体学习的内在动力,包括内在需求和外在诱因。
3. 偏误分析:研究二语学习者错误,揭示其产生的原因和规律。
4. 多媒体课堂教学:利用电脑、视频等多种媒体技术进行的教学方式。
七、论述题(略)
这部分内容涉及的是论述题,通常需要考生深入探讨某一主题,如教学策略、学习者特征、评估方法等,具体回答会根据题目内容展开,篇幅较长,此处不做详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