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领域中,乡土民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根基,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乡土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被忽视。为了探究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融入及其影响,本研究通过设计并实施了针对教师和学生的调查问卷,以期评估这种教学策略的实施效果。
研究针对的问题主要包括: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乡土文化资源的难易程度;乡土文化教学对教学效果的积极作用;学生对融入乡土文化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以及乡土文化教学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影响。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研究在2021年12月对某校教师和七、八、九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从教师层面的调查结果来看,绝大多数教师对在教学中融入乡土文化持有积极态度。他们认为乡土文化是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且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开发和实践相关教学内容。但同时,教师们也表达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如需要大量的相关教学素材和深入的实地研究,这对教师个人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学生们对乡土文化有一定的认识,但认知程度普遍不深。尽管调查中显示学生对乡土文化持一般态度,但仍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表示对参与本地民俗文化活动的机会不多,这从侧面反映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接触和体验乡土文化的途径并不丰富。同时,学生们对家乡民俗文化中的饮食文化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但对其他方面的了解则显得较为肤浅。
研究揭示了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乡土民俗文化具有显著的教育意义。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质,从而提升教学质量。通过融入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识,进而在学习中体验到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传承意识。
尽管如此,研究也暴露出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挑战。学生对乡土文化的了解不深、参与度不高成为了教学实践中的难题。因此,未来在制定教学策略时,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学生对乡土文化的了解与兴趣。具体措施可能包括增加与乡土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以及加强与家长和社会的合作,共同为学生创造更多接触和体验本土文化的机会。
融入乡土文化于语文教学是一种富有意义的教育探索,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够促进文化传承。教师和学校需要针对现有的挑战,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确保乡土文化教育的活力和效果,为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民族自豪感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