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专题资料完善地区间税收分配制度DOC 8.doc”
【核心知识点】:
1. 地方政府投资规模扩大:地方政府出于增加收入和促进本地经济发展,采取优惠政策吸引投资,导致投资规模非理性扩张。这种现象在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地方政府“办自己的企业”或“办自己辖区内的企业”。
2. 投资规模扩大的体制根源:
- 政府收入结构:政府主要收入来源于企业,尤其是工矿企业,这使得地方政府有动力大力发展本地企业来增加税收。
- 分配机制:企业上缴的收入按隶属关系或属地原则分配,导致地方政府倾向于吸引和保留本地企业,以便获取更多财政收入。
3. 其他不合理因素:
- 税收分享问题:地方政府对当地社会公众负担的税收分享不完全对应,消费者的税收贡献可能并未全部回流到为其提供公共服务的地方政府。
- 服务与税收分配不匹配:地方政府为企业提供公共服务,但相关税收的地方分享部分可能被分配给其他地方政府。例如,海洋石油企业在天津注册,但其运营活动可能主要在山东,山东却无法分享相应税收。
4. 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地方政府的非理性投资行为可能忽视环境和资源限制,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详细解释】:
地方政府在经济活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们通过扩大投资规模以增加税收和财政收入,进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然而,这种做法可能导致投资决策的扭曲,比如在不适合工业发展的地区推动工业化,牺牲环境和生态健康。税收分配制度的不合理性是问题的核心,例如,地方政府对企业税收的依赖以及税收分享规则的现状,使得地方政府过度关注吸引企业,而忽视了税收应与公共服务相匹配的原则。
在税收总体上,消费税(如增值税)由消费者承担,但其地方分享部分可能并未完全返还至提供服务的地方政府,这导致了公共服务供需的不平衡。此外,企业缴纳的税收中,地方分享部分可能按照注册地而非实际受益地分配,使得提供服务的地方政府得不到应有的财政支持。
为解决这些问题,地区间税收分配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确保税收收入与公共服务提供相协调,同时鼓励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这可能涉及改革税收分享机制,使得税收更公平地反映各地公共服务的提供情况,以及优化投资政策,引导地方政府进行更加理性和可持续的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