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的数学行程问题主要涉及的是物体在不同速度下的相遇、追及和路程、时间、速度三者关系的理解与应用。以下是对这些题目中关键知识点的详细解释:
1. **相遇问题**:两个或多个物体相向而行,相遇时它们的总路程等于两地之间的距离。例如例1中甲乙两车相遇于中点32千米处,可以设总距离为x,根据相遇条件列出方程求解。
2. **追及问题**:一个物体以较快的速度追赶另一个较慢的物体,追及时快物体的路程等于慢物体的路程加上两者起始的距离差。例15中的小轿车追中巴车,以及例16汽车修车后的加速追及,都是追及问题的实例。
3. **比例关系**:在行程问题中,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例10中计算平均速度,就是利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而总路程等于两个单程路程之和。
4. **相遇时间和距离关系**:相遇时,两物体行驶的相对距离等于两地间的距离。例如例11中的上山和下山平均速度计算,需要考虑上山和下山的总时间。
5. **速度变化**:如例16,汽车因故障停车后再加速,通过设立新的速度和行驶时间来解决问题。
6. **多次相遇**:例13和例14中,两车多次相遇,每次相遇时的路程关系都是相同的,可以利用这个规律解题。
7. **追及问题的变式**:例15的变式练习中,涉及的是动态追及,例如哥哥追弟弟和骑自行车的甲乙两人,通过速度差和初始距离来计算追及时间。
8. **列方程解应用题**:例17、例18、例19中,通过建立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方程式,解决实际问题,如平均速度、路程计算等。
9. **相对速度**:例20和例21中,快慢两车同时出发,但快车停顿,通过分析两车相对速度和时间的关系找出答案。
10. **中点问题**:例8、例9和例19涉及到到达中点的情况,可以通过比较速度和路程来确定相遇点的位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小学六年级的行程问题涵盖了一系列基础的数学概念,如比例、方程、速度和时间的相互关系等,这些都是进一步学习代数和几何的基础。解答这些问题时,学生需要理解并运用这些概念,培养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