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基础知识】
消化内科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和治疗消化系统,包括食道、胃、小肠、大肠、肝脏、胆道和胰腺等器官的疾病。消化道出血是消化内科常见的急症,临床处理程序分为几个关键步骤:
1. 确定是否存在消化道出血。
2. 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评估出血量。
3. 确定出血部位,例如上消化道(Treitz韧带以上,包括食道、胃和十二指肠)和下消化道(Treitz韧带以下)。
4. 判断出血是否停止,并寻找出血原因。
5. 明确病因后,实施对因治疗。
上消化道出血常见原因包括消化性溃疡、食道静脉破裂、应激性病变、肿瘤等,而下消化道出血常见病因则涉及肿瘤、息肉、炎症性疾病、血管病变和肛门病变。出血量不同,临床表现也会有所差异,如便潜血阳性可能表示每天出血5-10ml,黑便则可能代表每天出血50-100ml,而呕血往往表明胃内积血量较大。
消化道出血可能导致贫血,但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的降低通常需要3-4小时后才显现。判断出血是否持续或再次出血,可关注呕血或黑便情况、循环状态、血红蛋白等相关指标的变化。
上消化道出血的急诊胃镜应在出血发生后的24-48小时内进行,以便快速定位出血源。大量出血通常定义为短期内失血量超过1000ml或循环血容量的20%。呕血时呈现咖啡色是因为血液与胃酸反应形成正铁血红素,而大便呈柏油样则与血红蛋白在肠道中转化为硫化铁有关。
在治疗消化道出血时,可能使用的药物包括血管加压素(收缩血管,降低门静脉压力,但可能引起副作用)和生长抑素(减少内脏血流,副作用较小)。抑酸药物用于消化性溃疡出血,因为它们能促进PH值高于6.0时的止血机制。
钡餐检查是活动性出血的禁忌,而腹腔穿刺可用于诊断、缓解症状或抽取积液。腹腔穿刺适应证包括协助诊断、缓解大量腹水症状等,但存在如肠胀气、妊娠、腹腔粘连等情况时为禁忌。判断腹穿所得血性液体来源,可根据腹膜脱纤维作用导致血液不凝的特点。
腹水性质分为渗出液和漏出液,主要通过外观、比重、凝固性等指标区分。渗出液通常表示炎症或感染,而漏出液可能与心血管或肾脏疾病相关。渗出液特征为浑浊、比重高、蛋白质含量高,而漏出液清澈、比重低、蛋白质含量低。
E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是一项诊断和治疗技术,通过内镜将造影剂注入胆管和胰管,用于检查胆胰疾病,如结石、肿瘤或炎症。该技术能够直观地查看胆胰管结构并进行必要的干预,如放置支架或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