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主要研究如何将高级编程语言转换成机器可以理解的低级指令。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关注语义分析和代码生成两个关键阶段。
语义分析是编译过程中的核心部分,它确保源代码符合语言的语法规则,并且其逻辑意义正确。这一阶段分为几个关键任务:
1. **类型检查**:编译器会检查程序中的每一条操作是否符合定义的类型系统。例如,如果尝试将整型数值与字符串进行运算,编译器就会报错。在实验中,我们看到`CheckBoolExprUsage`函数用于检查`Expr`类型的变量是否为布尔类型,这是类型检查的一个实例。
2. **控制流检查**:确保控制流语句如if、while、for等能够正确地转移控制权,避免非法的跳转。这涉及到对程序结构的深入理解,以保证其逻辑正确性。
3. **一致性检查**:检查变量和标识符是否被多次定义或声明,以遵循语言的一致性规则。比如,在Pascal语言中,同一个标识符在一个分程序中只能被声明一次。
4. **名字的作用域分析**:确定变量、函数和其他标识符的作用域,即它们在代码中的可见性和生命周期。实验中提到了`Scope`类,用于管理不同范围内的符号表,如全局、局部、类和函数作用域。每当进入一个新的作用域,一个新的`Scope`项会被添加到栈顶,退出时则移除。作用域内的标识符存储在哈希表中,便于查找和管理。
在实验三中,学生被要求完成语义分析的部分,目标是得到与示例相同的结果。实验不涉及扩展功能,只需按照指定日期上传到指定服务器。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实现方式,如自定义符号表和类实现。
实验四转向代码生成,这是编译过程的最后阶段之一。这个阶段的任务包括:
- **TAC(三地址码)指令**:生成中间代码,简化了高级语言的复杂性,方便后续的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
- **变量声明**:创建变量的内存空间并分配类型。
- **赋值操作**:将一个表达式的结果赋值给一个变量。
- **算术操作**:执行加减乘除等数学运算。
- **关系/等于/逻辑操作**:比较、逻辑运算,如==、!=、<、>、&&、||等。
- **标签和分支**:实现流程控制,如goto、if-else、switch等。
- **函数/方法调用**:调用其他函数,传递参数并处理返回值。
- **函数定义**:定义函数的主体,包括参数和返回类型。
- **内存引用**:访问和修改内存中的数据。
- **数组索引**:通过下标访问数组元素。
通过这些步骤,编译器将源代码转换成机器可以直接执行的指令,使得高级语言的编程变得更为便捷和高效。在实际的编译器设计中,这些阶段可能会相互交织,但理解它们各自的目标对于理解和构建编译器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