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课型及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教育实践中按照特定教学理念设计的稳定教学活动结构,旨在达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教学模式的选择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特性来确定,体现了“教学有法,无定法”的原则。本文将重点探讨两种常见的教学模式——“讲授式”教学和“观察式”教学,并分析其变式和注意事项。
1. “讲授式”教学模式
讲授式教学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口头讲解传授知识,但在小学科学课中,它通常结合实验演示、实物展示和课堂讨论等多种方式。常见的变式包括:
- “讲授—实验演示—讲授”式教学:在讲解新知识时,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如讲解“金属的热胀冷缩”时,通过演示铁球的热胀冷缩实验。
- “标本展示—讲解”式教学:借助标本或模型,教师边展示边讲解,增强学生的直观理解,如在“口腔里的变化”一课中,通过模型展示口腔结构。
- “提问—讨论—实验验证”式教学: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再通过实验验证,如讲解“浮力”时,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索物体沉浮的条件。
讲授式教学应注意:
- 教师应采取启发式讲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避免被动接受。
- 对于抽象概念,需配以生动实例,用通俗语言解释。
- 实验演示和模型展示要清晰易见,确保学生能准确观察并理解。
2. “观察式”教学模式
观察式教学强调学生作为观察主体,通过系统观察自然现象、实验过程等获取知识。此模式分为现场观察和教学录像观察:
- 现场观察:如实地到实验室、田野或科技馆等进行直接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
- 教学录像观察:通过观看教学视频,进行间接观察,如观察动植物生长过程。
观察时间可分为短期和长期,短期观察如一次性实验,长期观察如跟踪植物生长周期或动物行为。
在实施观察式教学时,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和引导者,需要设计观察计划,提供观察材料,并在观察过程中给予指导。
总结起来,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模式应灵活多样,教师需要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养。讲授式和观察式教学模式只是基础,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建更多有效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