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图的判读是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技能,它涉及到对地图的理解和分析,特别是对于地形特征的识别。在七年级地理上册1.4的内容中,主要讲述了如何识别五种基本地形类型,以及如何解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和绘制地形剖面图。
我们需要了解陆地表面的五种主要地形类型: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这些地形类型的特征主要通过地面的起伏情况来判断。高原通常表现为海拔较高,边缘陡峭或缓和的高地;山地则是海拔较高,地形崎岖,地面起伏较大;丘陵介于山地和平原之间,地形较为波状,地面起伏较小;盆地则是周围高、中间低,类似碗状的地形;平原则是地面平坦,海拔较低的广大区域。
分层设色地形图是通过不同颜色来表示不同海拔高度的地形。一般情况下,海洋用蓝色表示,颜色越深表示水深越大;平原通常用绿色表示,颜色越浅表示地势越平缓;山地则用棕色或褐色表示,颜色越深代表海拔越高。
地形剖面图是通过对等高线的切割,描绘出某一方向上的地形起伏变化。绘制时,需沿着选定的剖面线,根据等高线的分布,画出地形的起伏曲线。这种图能直观地展示地表的高低起伏,帮助我们理解地形的立体结构。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学生需要掌握的关键技能是读懂等高线图,通过等高线的疏密和高度数值判断地形的起伏情况,同时,能够依据等高线绘制出相应的地形剖面图。此外,还需要理解分层设色地形图的颜色含义,以便快速识别不同地形。
通过一系列的预习、互学和质疑环节,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和实践这些概念。例如,完成P28的活动,可以在实际操作中提升地形图判读能力。拓展部分的练习题进一步巩固了这些知识,包括选择题和读图题,如辨认等高线无关的地图类型,理解分层设色地形图中蓝色深浅与海洋深度的关系,识别特定地形图中的地形类型,以及计算等高线间的高度差等。
此外,还涉及到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的相关知识,例如,小王的对话揭示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说明黑龙江地区的冬季寒冷,适合冰雪运动。通过塑料大棚的例子,展示了人类如何改变气温条件以适应农业生产。气温日较差的计算、气温的变化规律(如日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2点,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以及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从低纬向高纬气温递减,同纬度夏季海洋气温低于陆地)等也是这一部分的重要知识点。
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技巧,还能理解气候因素如何影响人类生活,从而提升地理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