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提及的是2019年高考历史考试中关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专项训练内容。这部分知识点主要涉及到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土地制度的演变以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 **小农经济的特点**:
- 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它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男耕女织。题目中的俗谚“种田种得全,只要买点盐!”体现了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特征,即农户基本可以自己生产满足生活所需,只需少量购买食盐等必需品。
- 小农经济下的家庭结构相对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 小农经济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因为它主要以满足自身需求为主,市场参与度低。
2. **土地制度的变革**:
- 公元前594年的“初税亩”标志着土地制度的重大变革,它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这是对井田制的一种改革,但并未完全废除井田制。这种变革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 商鞅变法时期,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标志着土地制度的进一步变革。
3. **生产力的进步**:
- 春秋时期的牛尊形象反映了生产力的提高,特别是牛耕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是农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4. **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脱节**:
- 在西方资本主义逐渐发展和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采取了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的政策,这使得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推动工业化的机会,逐渐与世界发展大趋势脱节,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5. **农业在古代社会的地位**:
- 商代甲骨卜辞中的“受禾”、“求年”、“有足雨”等内容表明,农业生产在当时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人们对农业收成的关注和祈求反映了农业对于社会生活的重要性。
6. **近代乡村人口流动**:
- 梁漱溟的观点揭示了近代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乡村人才和资源向城市集中,反映了中国逐步走向近代化的发展趋势。
7. **农民身份的变迁**:
- 农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称呼变化,如“臣”、“人”、“田客”、“佃”,反映了土地制度的演变,尤其是封建社会中农民与地主关系的变化。
这些历史考点涵盖了古代小农经济的特性、土地制度的演变、生产力进步、社会经济变迁等多个方面,都是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通过这些训练,考生能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特色及其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