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是针对当前教育环境下品德教育与现实生活脱节的问题,旨在探索一种更有效的教学模式,使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这一课题的提出,源于对时代背景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教育本质的追求。
在国际化的今天,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本知识传授,而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化能力,让他们能够适应现实生活,理解和尊重法规,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然而,当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并未完全达到这一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往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节,导致教育效果受限。
新课程标准强调品德教学应回归儿童生活,认为道德的形成源于生活体验,教育活动应源于儿童的实际生活。这意味着教师需要设计出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反思,形成内在的道德情感和真实的道德认知。然而,实际操作中,教师们往往困惑于如何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结合,如何让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
生活教育理论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强调教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主张教育应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尊重儿童的个性和成长规律。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观点则倡导将学校教育视为简化、净化和平衡社会生活的过程,让教育成为改造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本课题研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升教育的人本意识和生命意识,关注学生的生成过程,强调教育的动态性和个性化。
2. 改变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构建开放、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促使教师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提高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4.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优化教学设计和活动实施,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5. 形成一批生活化教学的优秀案例和经验,为课程改革提供实践基础,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化。
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预期能够解决品德教育与现实生活之间的鸿沟,让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和影响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融入社会,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