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控制计算机应用-高等过程控制》第三篇主要探讨了工业控制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应用领域、关键技术以及我国工控机的研制与发展对策。以下是详细的知识点解析:
1. 工控机的发展阶段:
- 开创阶段:1950年代至1960年代,工控机初步形成。
- 小型工控机时期:1960年代至1970年代,小型计算机开始应用于工业控制。
- 微型计算机时代:1970年代中期,工业微型计算机在测量和控制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分散型控制系统兴起。
- 工业控制总线发展:1980年代中期,如STD总线、S-100总线成为连接硬件的标准化方式。
- 智能控制集成:1980年代后期至今,工控机走向一体化,涵盖机械、电子、计控和人机交互。
2. 计算机与工业自动化的关系:
- 电子、计算机、通信和控制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工厂自动化(FA)、农业自动化(BA)、办公自动化(OA)和住宅自动化(HA)的“4A”技术发展。
- 工控机在工业过程控制中的应用,包括航空、航天、能源、制造等多个领域,成为实现自动化不可或缺的工具。
3. 工控机关键技术:
- 环境适应性:工控机需要能在恶劣环境中稳定运行。
- I/O总线性能:高效的数据传输能力。
- 应用接口:方便与其他系统连接。
- 可靠性和可用性:高MTBF(平均无故障时间)和快速恢复能力。
- 迁移策略:方便升级和系统迁移。
- 安全性:确保系统不受外界攻击或内部故障的影响。
- 网络支持和管理:支持网络化控制和远程监控。
- 硬件和软件工程:确保系统稳定性和效率。
4. 我国工控机的发展:
- 发展历程分为巡回检测、集中型控制、分散型控制和计算机集成控制四个阶段。
- 发展对策包括建立产业、阶段性发展、以应用驱动发展、注重开放系统设计、可靠性技术、硬件和软件工程化,以及重视实时软件、外围设备和国产化工作。
5. 工控机系统的基本组成:
- 包括测控对象、传感器、执行机构、信号预处理、信号转换、D/A和D/D转换器、CPU、存储器、人机接口、系统支持功能、终端和总线等组件,形成了完整的工控机系统结构。
6. 工控机的体系结构特点:
- 工控机,又称IPC,以其高可靠性、适用于工业过程检测、控制和数据采集处理为特征。
- 强调系统的开放性、稳定性、适应性和实时性,以满足不同工业环境的需求。
总结来说,工业控制计算机在自动化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从早期的单一控制到现在的网络化、智能化,其关键技术和发展策略都在随着科技的进步而演变,对于提升工业效率和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工控机的发展策略旨在通过技术创新和国产化,增强国内工控机市场的竞争力和自主可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