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发展史》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计算机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对未来科技的展望,同时培养他们对信息技术的正确认识和积极态度。这一教学设计包括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等关键环节。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应了解计算机是如何诞生的,理解其早期的发展历程。
(2)学生需要掌握计算机发展的五个主要阶段,即电子管时代、晶体管时代、集成电路时代、微处理器时代和网络时代,以及每个时代的技术特征。
(3)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设想未来计算机可能的发展趋势。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使他们更愿意主动探索和学习相关知识。
(2)纠正学生将计算机仅视为娱乐工具的片面认知,引导他们认识到计算机在科学研究、生产制造、社会生活等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和重要价值。
二、教学重点
1、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的诞生,它于194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主要用于解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弹道计算问题。
2、计算机时代的划分及标志:电子管时代以ENIAC为代表,晶体管时代标志着计算机小型化,集成电路时代让计算机更加微型化,微处理器时代开启了个人计算机时代,而网络时代则引领了信息化社会的形成。
三、教学难点
确保学生能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理解计算机不仅是娱乐工具,更是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学习和创造的工具。
四、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讲述ENIAC和中国第一台计算机107机的故事,引发学生对计算机历史的兴趣。
2、【讲授】详细讲解计算机五个时代的划分标准,如ENIAC的出现、晶体管的发明、集成电路的诞生、Intel 4004微处理器的发布以及互联网的普及等。
3、【活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预测未来的计算机技术,例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并讨论这些技术在现实中的应用实例。
4、【活动】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对信息技术的看法,教师应适时点评,纠正误解,强化正面的科技价值观。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让学生系统地学习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正确认识和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为他们在信息时代的生活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