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与第四季地质学复习大纲》是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的教材,由曹伯勋主编。这门课程结合了地貌学和第四季地质学的研究,旨在深入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演化及其与地球环境变化的关系。
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规律的学科,而第四季地质学则关注距今约2.6百万年以来的地质历史,包括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和构造运动等方面。两者虽然侧重不同,但都致力于揭示地表环境的历史和变迁,因此关系密切。
第四纪是地球历史上的最新阶段,其特点是剧烈的气候变化、大规模冰川活动、人类文明的出现、显著的地壳运动、广泛的陆相沉积物堆积和灾害频发。这个时期还被细分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对应不同的地层和生物演化阶段。
第四纪沉积物具有岩性松散、成因多样、岩性岩相变化快、厚度差异大、风化程度不一以及含有哺乳动物化石和古人类遗迹的特征。根据沉积学标志、地貌学标志和环境标志,可以对沉积物进行成因分类。地貌形态则是由各种地形面、地形线和地形点构成的几何特征,包括山岳、盆地、平原、沙漠等大型地貌,以及扇形地、阶地、斜坡等小型地貌。
地貌的形成受到内外地质营力的影响,如地壳抬升、河流侵蚀、风化作用和重力作用等。风化作用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导致岩石体积破坏和化学成分变化,形成的残积物可进一步演变为土壤。重力地貌如倒石堆、错落和撒落是斜坡稳定性受重力影响的表现。
Davis的侵蚀旋回理论描述了地貌发展的阶段性:幼年期以峡谷发育为主,壮年期地形变化剧烈,老年期则地形趋于平坦。第四纪地球环境变化的动因主要包括气候变化、新构造运动和人类活动。
总结来说,《地貌学与第四季地质学复习大纲》涵盖了地貌学和第四季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地表形态的形成、演化以及地球环境变化的影响因素,为深入学习地质历史提供了全面的知识框架。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表面的复杂性和变化,这对于地质学研究、环境保护和自然灾害防范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