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给定的文章信息,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重要的知识点:
### 1. 实验背景与目的
文章选自《河南职技师院学报》1999年12月刊,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不同排序算法进行联机实验,分析这些算法在实际运行中的性能表现,特别是关注它们的耗时情况。这对于理解各种排序算法的实际应用效果、评估算法效率以及选择最适合特定场景的排序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 2. 实验环境与方法
#### 2.1 实验环境
- **硬件配置**:文章中提到的实验是在一台同创P/75微机上进行的,这反映了当时的技术水平。
- **软件环境**:操作系统使用的是DOS 6.2版本,而算法则是用Turbo C 2.0编写的。这两种软件都是当时非常流行的操作系统和编程工具。
#### 2.2 时间测试方法
文章详细介绍了用于测量算法执行时间的方法,具体步骤包括:
1. 使用`gettime`函数读取系统当前时间。
2. 执行排序算法。
3. 再次调用`gettime`获取执行后的系统时间。
4. 计算两次时间的差值,得到算法的执行时间。
5. 测量的时间单位包括分钟、秒和毫秒。
### 3. 排序算法的实现
文章中实现了四种常用的排序算法,并给出了相应的C语言代码示例:
#### 3.1 双重循环算法(冒泡排序)
通过两层循环遍历数组,每次比较相邻两个元素并根据需要交换位置。
#### 3.2 选择排序
选择排序通过遍历数组找到最小(或最大)元素,并将其放置到正确的位置。
#### 3.3 冒泡排序
再次提到了冒泡排序,其实质上与双重循环算法相似,但这里单独列出来强调了其具体的实现方式。
#### 3.4 插入排序
插入排序通过构建有序序列,对于未排序数据,在已排序序列中从后向前扫描,找到相应位置并插入。
### 4. 耗时测试结果与分析
文章通过实际的耗时测试,得到了不同排序算法在处理相同规模数据集时的表现情况,并对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 **双重循环算法与选择排序**:理论上两者具有相同的时间复杂度,但在实际测试中,双重循环算法的耗时略高,主要原因是由于额外的元素交换操作增加了“噪音”。
- **插入排序**:当数据规模较小时,各种算法的耗时都在可接受范围内;但在大规模排序情况下,插入排序表现更佳。
- **冒泡排序**:耗时较长,尤其是在数据规模较大时。
### 5. 结论
作者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际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得出了排序算法的选择应当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理论上的时间复杂度、实际的耗时情况以及具体应用场景的需求。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开发者更好地理解和选择合适的排序算法。
这篇文章不仅提供了几种常见的排序算法的具体实现方法,还通过实际的联机测试验证了这些算法的性能表现,对于理解排序算法的实际应用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