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路打磨作业指导书》是铁路维护工作中一个重要的技术文档,主要目的是规范和指导钢轨打磨作业,确保铁路线路的安全和高效运行。本文将详细解析其中的关键知识点。
1. **打磨作业目标**:
- 目标是消除钢轨的各种病害,如波浪性磨耗、肥边、马鞍型磨耗、焊缝不平和鱼鳞纹,提高钢轨平顺性,使光带居中略偏内。
- 具体量化指标包括切削量,如内侧圆弧角0.6mm,顶面0.2mm,外侧0.2mm。
2. **作业流程**:
- 包括施工准备、检查轨道状态、打磨列车进场、钢轨纵断面零位测量、打磨头调整、预打磨质量检查等步骤。
3. **技术条件**:
- 需要与工程局共同确定打磨方案,了解钢轨状况、表面状态、伤损及周围环境。
- 检查影响打磨的因素,如轨距角、焊接接头、可燃物处理等。
- 打磨前在站线进行参数试验,确认打磨效果达标。
- 调整打磨车速度,最后一遍打磨降低功率或提高速度以达粗糙度要求。
4. **质量技术标准**:
- 作业后钢轨打磨深度、接头焊缝高度、磨面宽度等有严格限制,如焊缝处≤0.25mm,轨顶表面粗糙度≤10μm。
- 打磨宽度在不同区域有不同标准,如R13区域5mm,R80区域7mm,R300区域10mm。
- 接触光带应居中,宽度在20~30mm,且无连续发蓝带。
5. **打磨前要求**:
- 线路几何尺寸、形位和轨下基础需符合技术标准,工务设备需处理完毕。
- 提供相关技术资料,进行现场调查,制定打磨技术方案,考虑直股、曲股垂磨量。
- 预先调整打磨参数,焊接接头超限需局部打磨,平直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 清理作业地段两侧可燃物,落实防火措施。
6. **打磨中要求**:
- 避免雨雪天气打磨,根据打磨性质和车辆特性确定速度。
- 定时检查技术指标,根据实际与目标的差异调整作业方案。
7. **打磨后要求**:
- 清除打磨碎屑,保持钢轨清洁。
- 打磨后的光带、钢轨表面粗糙度、发蓝状况以及打磨质量有明确要求。
8. **作业质量要求**:
- 光带位置在R300区域+5°~-2°之间,钢轨表面粗糙度Ra max. ≤10μm。
- 钢轨波浪型磨耗等病害的打磨标准,如波深限制,焊头平直度要求。
总结起来,《线路打磨作业指导书》详细规定了从作业目标设定、流程执行到质量控制的全过程,确保铁路线路的安全运营和旅客的舒适度。通过对钢轨的精细打磨,预防和减少了因钢轨磨损导致的列车晃动,提高了运输效率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