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管理是医疗机构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安全的重要环节,其核心之一就是消毒隔离制度。该制度旨在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降低医院感染的风险。以下是对医院感染管理消毒隔离制度的详细说明:
医务人员个人卫生习惯是防止医院感染的基础。医护人员在上班时应保持衣帽整洁,不戴手饰,长指甲修剪干净,操作时佩戴口罩,离开工作岗位或进入特定区域(如传染病区)时需更换相应防护装备。
医院空间和物品的分区管理至关重要。无菌区、清洁区和污染区应严格区分,无菌物品存放于专用柜内并清晰标识。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严格执行,确保侵人性诊疗用品的灭菌,例如一次性用品在使用后立即销毁,连续使用的设备如氧气湿化瓶等需每次使用后消毒。
注射和治疗过程中,遵循严格的时效性规则。抽出的药液和开启的无菌溶液有明确的使用期限,过期则不能再使用。无菌器械保存液和碘酒、酒精等消毒液要定期更换和灭菌,确保其有效性。
对于特殊区域,如治疗室、手术室等,每日需要多次清洁和消毒,且定期进行环境细菌学监测。清洁工具应分区域使用,避免交叉感染。病床、床头柜等的清洁工作也应遵循“一用一巾”原则,并在使用后进行消毒处理。
传染病房、洗衣房等场所需有专门的消毒隔离措施。脏被服的收集和处理应避免在公共区域进行,一次性医疗用品需经过质量验收合格后使用,使用后的一次性用品和废弃物要密闭回收并进行适当处理。
对于特殊感染病例,如携带YL厌氧菌、绿脓杆菌的患者,其接触过的器械、被服和房间应采取强化的消毒措施,可能涉及焚烧处理。医院污水管理同样重要,处理设施需由专业人员管理,处理后的污水应符合国家排放标准。
此外,化验报告单在发出前需消毒,内窥镜检查区域要设立清洁区和检查区,对阳性患者实施隔离措施。救护车和担架在转运传染病人后也要进行全面消毒。
医院感染管理消毒隔离制度涵盖医务人员行为规范、物品消毒、环境清洁、特殊病例处理等多个方面,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