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给定文件的标题、描述、标签以及部分内容,可以总结出以下知识点:
慢性乙型肝炎定义: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病毒感染性肝病,该病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HBV感染后,病毒在肝细胞内复制,并引发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
病原学: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具有部分双链环状DNA的病毒,基因组长度约为3.2kb。HBV对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但高温、煮沸、高压蒸汽、特定化学消毒剂如环氧乙烷、戊二醛、过氧乙酸和碘伏均可有效灭活HBV。病毒侵入肝细胞后,其DNA在细胞核内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成为病毒复制的模板。
HBV基因型:
HBV共有A至I九个基因型,在中国主要流行的是C型和B型。不同基因型与病毒性疾病进展和治疗反应性相关。例如,B基因型患者较C基因型患者更早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且对干扰素α治疗的应答率较高。
流行病学:
HBV感染具有全球性流行趋势,但不同地区的流行强度存在差异。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感染者。在中国,约有9300万慢性HBV感染者,其中2000万例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但不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的接触不会传播HBV。
自然史: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患者的年龄是决定是否慢性化的主要因素。围生期和婴幼儿时期感染者慢性化比例较高,分别为90%和25%-30%,而在5岁以后感染者慢性化的比例较低,为5%-10%。慢性乙型肝炎的自然病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期和再活动期。
治疗决策:
由于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复杂性,临床医生需要基于最佳临床证据、患者具体病情和意愿以及自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可用的医疗资源来制定个性化的全面诊疗方案。同时,本指南不是强制性标准,不能涵盖所有情况,需要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不断更新完善。
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
接种乙肝疫苗以及使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可以有效减少母婴传播的发生,是预防HBV感染的重要措施。新生儿出生后应尽早接种乙肝疫苗,对于HBsAg阳性的母亲所生的婴儿还需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
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是一个包含病毒学、流行病学、免疫学以及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复杂体系。临床医生需要不断更新知识,结合患者具体情况来制定合理的诊疗措施,同时依赖疫苗接种等预防手段来减少病毒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