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是一份由中国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共同制定的专业指导文件,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策略。这份指南在2015年进行了更新,反映了过去五年中关于慢性乙型肝炎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
慢性乙型肝炎的定义是由于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导致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它分为两种类型: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表现为HBsAg、HBeAg阳性及HBV DNA阳性,伴随ALT水平的持续或反复升高。而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则表现为HBsAg阳性,HBeAg阴性,同时HBV DNA也呈阳性,ALT水平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显示肝炎病变。
指南中还提到了其他疾病状态,如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这类患者虽然HBsAg阳性,但HBeAg阴性,HBV DNA低,且ALT正常。乙型肝炎康复指的是HBsAg阴性,抗-HBc阳性,病毒DNA低于检测限的患者,他们的ALT通常处于正常范围。此外,指南还讨论了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乙肝再活动、HBeAg血清学转换等相关概念,以及如何评估和定义治疗反应。
对于治疗决策,指南强调了临床医生应基于最新的科学证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及其个人意愿,结合自身的专业经验和可用资源,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推荐意见的证据等级分为A、B、C三级,推荐等级分为1和2级,这有助于医生评估不同治疗选择的可靠性和成本效益。
在慢性乙型肝炎的管理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指南提供了关于何时开始抗病毒治疗、选用何种药物、治疗目标及疗程的指导,同时也强调了长期监测的重要性,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疾病复发或病毒变异等问题。
总体而言,这份2015年版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为医生提供了全面、科学的临床实践依据,确保患者能得到最佳的诊疗服务。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指南也会定期更新以反映最新的医学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