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关于七年级历史课程中涉及的中国古代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的部分,特别是春秋时期的历史知识点。以下是这些知识点的详细解析:
1. "东周分两段":这句朝代歌指的是东周时期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标志着春秋时期的开始,而战国时期则是在春秋末期各诸侯国持续争霸,最终形成七个主要强国的时期。
2. 诸侯争霸:春秋时期,由于周王室势力衰微,各诸侯国纷纷崛起争霸,这表明了分封制的逐渐瓦解。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一种政治制度,诸侯原本受封于周王,但随着周王室的衰弱,诸侯们开始独立行动,争霸中原。
3. 春秋时期的特征:这一时期的特点包括周王室权威下降,诸侯争霸频繁,导致百姓生活动荡不安。同时,一些诸侯如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试图通过维护周王的权威来增强自己的影响力,齐桓公因此成为了春秋首霸。
4. 铁制农具的出现:我国在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制农具,这是农业生产的一大进步,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5. 牛耕技术的起源:牛耕技术的使用也始于春秋时期,它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
6. 农具演变:图片未提供,但根据历史顺序,通常先有木制或石制农具,然后是青铜器,最后是铁器。所以正确的顺序可能是先有木制,再是青铜器,最后是铁器。
7. 春秋首霸:齐桓公在春秋时期成为第一个霸主,他借助管仲的辅佐,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8.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句话出自《论语》,描述了春秋时期的政治现状,意味着传统的礼乐制度被破坏,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而是自行征伐。
9. 春秋争霸的成语:退避三舍是春秋时期晋文公与楚成王之间的故事,体现了春秋时期的外交策略。
10. 管仲相桓公:这则材料描述的是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通过改革壮大齐国,最终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
11. 卧薪尝胆:这个成语讲述了越王勾践在吴国战败后,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终复仇成功的故事。
12. 鲁国朝贡:鲁国对周天子的朝贡次数减少,反而更多地朝贡齐、晋,反映出周天子的权威丧失,诸侯国的实际权力增强。
13. 诸侯争霸的目的:争霸的主要目标是争夺土地和人口,以及争取支配其他诸侯国的权力,以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和领土范围。
14. 材料解读:
(1) 平王东迁于洛邑是在公元前770年,标志着春秋时期的开始。
(2) 春秋五霸一般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和吴王阖闾。
(3) “诸侯强并弱”导致的影响:一方面,加速了诸侯国的兼并,弱小的国家被吞并,形成了几个大的区域势力;另一方面,争霸战乱频繁,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同时,也促进了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这段内容主要涵盖了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变化,诸侯争霸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以及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