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的研究和评析中,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课程观,即"成人的历史"和"儿童的历史"。这两种课程观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教育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进行了全面的诠释,对基础教育尤其是历史教育的影响深远。
"成人的历史"课程观,作为一种传统的历史教育模式,其核心在于社会本位和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在这种观念下,历史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让儿童适应社会的需求,接受成人认为必要且正确的历史知识。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扮演的是知识的传递者,学生则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种教育方式认为历史教育是一种意识形态教育,其目的在于通过历史课程来塑造符合社会期望的个体。在实际操作中,"成人的历史"课程观往往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主思考的机会,历史学习与学生实际生活体验相脱节。
与"成人的历史"课程观相对的是"儿童的历史"课程观。这种课程观主张历史教学应该以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为出发点,以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为核心。在这种观念下,历史不再是成人强加给儿童的一套固定不变的知识体系,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故事,是儿童通过探索和体验来形成个人历史观的平台。这种课程观强调知识与儿童经验的结合,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发展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使得学习过程具有更强的探索性和个性化,从而更加生动和有效。"儿童的历史"课程观认为,历史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过去,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然而,尽管历史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成人的历史"课程观仍然在教学实践中占据主导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实践对于学科知识的重视。但这也提醒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将儿童的主体性、兴趣和实际需求融入历史教学之中。历史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应同时关注知识、学习者和社会三个要素,寻求传统与现代教育理念的平衡,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
为了实现有效的教育目标,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中应当灵活运用这两种历史课程观,既要重视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与个性化发展。在实施教学时,教师应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课程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例如,通过角色扮演、历史情境模拟、辩论赛等方式,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实践中学习历史,这样的学习体验更容易使学生将历史知识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增强历史学习的现实意义。
在探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认识到"成人的历史"与"儿童的历史"两种课程观各有其优势和不足。理想的历史课程设计应当在尊重学科知识的同时,兼顾儿童的主体性和个性化需求,使历史知识的传授与学生能力的培养并重。只有这样,历史教学才能真正做到既传授历史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责任感,最终达成教育的根本目标,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