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
1. **文言文字音**: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这篇古文中,需要注意正确读音,例如“氾南”的“氾”读作fán,“贰于楚”的“贰”读作èr,“夜缒而出”的“缒”读作zhuì,“肆其西封”的“肆”读作sì,“戍守”的“戍”读作shù,这些都是基础的文言文语音知识。
2. **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代汉字使用的一种现象,文中出现的通假字有:
-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中的“已”通“矣”,表示语气。
-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中的“共”通“供”,表示供给。
- “秦伯说,与郑人盟”中的“说”通“悦”,表示高兴。
- “失其所与,不知”中的“知”通“智”,表示明智。
3. **一词多义**:在古文中,同一个词可能有不同的含义,如:
- “鄙”可以指边鄙之地,也可以表示轻视。
- “辞”可以是推辞,也可以是言辞。
- “其”可以指代人或事物,也可以表示揣测语气。
- “而”可以表示并列、转折、修饰等多种关系。
- “以”可以表示凭借、因为、用等。
- “焉”可以是代词,也可以是语气词。
- “微”可以是微小,也可以表示如果没有。
- “之”可以是助词,也可以是代词,还可以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 **词类活用**:古文中词类活用是常见现象,如:
- “夜缒而出”中的“夜”名词作状语,表示在夜晚。
- “既东封郑”中的“东”和“封”分别名词作状语和动词,表示在东边封定。
-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中的“军”名词作动词,意为驻军。
- “与郑人盟”中的“盟”名词作动词,表示结盟。
- “既东封郑”中的“封”名词的使动用法,使郑国成为边界。
- “越国以鄙远”中的“鄙”名词作动词,意为把远方的郑国作为边境。
- “若不阙秦”中的“阙”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秦国减少。
-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中的“亡”也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郑国灭亡。
-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同样为使动用法,使秦军撤退。
- “越国以鄙远”中的“远”形容词作名词,指远方的郑国。
- “共其乏困”中的“乏困”形容词作名词,指缺少的物资。
-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中的“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 “邻之厚,君之薄也”中的“厚”和“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和变薄弱。
- “且贰于楚也”中的“贰”数词活用为动词,表示从属二主。
5. **古今异义**:文言文中的一些词语在古今词义上有差异:
- “东道主”古义指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提供住宿的地方;今义通常指宴请客人的主人。
- “行李”古义指出使的人,外交使者;今义通常指出门所带的物品。
- “乏困”古义指缺乏的物资;今义多指疲劳、困倦。
- “夫人”古义指那个人,此处指秦穆公;今义通常用于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6. **文言句式**: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
- “是寡人之过也。”是判断句,译为“这是我的过错。”
-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也是判断句,译为“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
- “夫晋,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译为“晋国,有什么满足呢?”
- “以其无礼于晋。”是状语后置句,译为“因为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对待晋国。”
-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同样是状语后置句,译为“如果使郑国灭亡能对您有好处。”
-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是省略句,译为“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烛之武退秦师》这篇古文及其背景历史至关重要,同时也反映了古汉语的特点和变化。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更好地领略古代文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