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过秦论》作为新人教版必修三第十课的内容,充分展现了西汉时期政论文学的典范,其作者贾谊以独特的视角分析了秦朝的兴衰过程,以此来警示后世君主应以秦为鉴,倡导仁政。文章不仅文辞卓越,而且饱含政治智慧,其深远的影响延续至今。
《过秦论》一文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对秦朝统治者政策的批判上,特别是对秦始皇统治时期暴政的揭露,贾谊认为这些政策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极端措施,诸如严苛的法律、残酷的刑罚、以及对百姓的无情压榨,都极大地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民众怨声载道。秦二世时期,陈胜、吴广起义的爆发,成为了压垮秦朝的最后一根稻草,这标志着一个庞大帝国的骤然终结,这正是对秦朝统治方式的直接否定。
在汉初的社会背景下,贾谊创作《过秦论》是希望汉朝统治者能够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施仁政,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经济的发展。贾谊倡导君主应该重视民众的疾苦,施行政策时要有宽厚之心,以免重蹈秦朝的覆辙。这些主张充分体现了贾谊对国家治理的深刻理解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过秦论》之所以被誉为“西汉鸿文”,不仅仅是因为其深邃的政治见解,还因为贾谊所采用的高超的散文技巧。文章结构清晰,论述严谨,语言优美,既有说服力又富有文学美感,对后世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贾谊本人也因这部作品,被视为杰出的政论家和文学家。他的其他作品如《论积贮疏》和《陈政事疏》等,也展现出了他在国家治理方面的独到见解。
在教学《过秦论》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重视并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和语法。例如,“崤函”一词特指险要之地,“膏腴”代表肥沃的土地,“合从”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外交策略,“逡巡”用来形容犹豫不决的态度,“隳名城”指的是摧毁著名城市的行为,“瓮牖”则是形容生活贫困的用词,“谪戍”则是指因犯罪或战败被派遣到边疆戍守的行为等。这些词汇和语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言文知识,也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过秦论》作为一篇具有历史深度和政治智慧的文章,它不仅仅反映了贾谊对于国家兴衰的深刻洞察,而且对于后人理解秦朝历史以及古代政治思想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对该文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认识到统治者施政的得失对国家兴衰的影响,从而对现实政治有所启示。
《过秦论》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篇章,它不仅让学生了解西汉时期的政治状况,还启发了他们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同时提高了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这篇文章是对秦朝历史的反思,对汉初乃至后世政治的启发,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宝贵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