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
这篇文章是关于高中语文的一篇课后训练,主要涉及的是古代文学作品《越州赵公救灾记》,这是北宋文学家曾巩的作品,记录了赵抃在越州(今浙江绍兴)应对旱灾和瘟疫的救灾措施。以下是根据文章内容提炼的知识点:
1. **古汉语基础知识**:
- 字音:文章提到了多个汉字的注音,如“仓廪(lǐn)”、“僦民(jiù)”等,这些都是学习古汉语的基础,学生需要掌握古汉语中的字音,以正确诵读古文。
- 通假字:如“受”通“授”,表明古文中常有通假现象,需要识别并理解其含义。
- 古今异义词:如“以为”、“至于”、“几何”等,了解这些词汇在古代的含义,有助于准确理解古文。
2. **文言文阅读理解**:
- **词语解释**:如“羡粟”(剩余的粮食)、“处疾病之无归者”(安置生病无法自理的人),理解古文中词语的特定含义。
- **句式理解**:文中涉及的文言文句式,如“使各以便受之”,理解其表达的现代汉语意思。
- **文言文断句**:通过阅读理解,训练学生的断句能力,理解句子的结构和逻辑关系。
3. **人物与事件分析**:
- **赵抃的救灾措施**:赵抃采取了包括调查受灾情况、储备粮食、提供医疗救助、设立病坊等一系列救灾行动,展示了古代官员的责任感和危机处理能力。
- **救灾理念**:赵抃强调预防和及时应对,以及灾后恢复,体现了一种积极的治理思想。
4. **历史背景**:
- **熙宁八年(1075年)的吴越地区**:这个时期处于北宋王安石变法期间,社会经济与政治环境对救灾工作有直接影响。
5. **文本评价与借鉴**:
- **救灾效果**:文章评价了赵抃的救灾措施对于减轻灾情和稳定民心的重要作用,以及其方法对于后世的借鉴价值。
- **写作目的**:通过赵抃的事迹,作者曾巩旨在宣扬和推广有效的救灾策略,同时展示良好的社会治理。
6. **古文教学应用**:
- **教学方法**:通过提供训练和解析,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和理解古文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理解古代文人的社会责任感。
- **教学资源**:“资料”标签表明该文可作为教学资料,用于课堂讨论和作业练习。
以上知识点涵盖了古汉语学习的基础和进阶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和理解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通过对赵抃救灾事件的分析,也能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古代社会的治理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