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 从永磁体谈起》是九年级物理下册的一个教学内容,主要讲解了关于磁性、磁体、磁场以及磁感线的基础知识。本课旨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以下几个关键知识点:
1. **磁性**:磁性是指某些物质具有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特性。具有磁性的物质称为磁体。磁性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天然磁体,如磁石,另一种是人造磁体,即通过磁化过程制造出的永磁体。
2. **磁极**:磁体的两端磁性最强,被称为磁极,分为南极(S极)和北极(N极)。磁体静止时,一端指南,一端指北,这是因为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磁场。
3. **磁极间的作用**:同名磁极之间存在相互排斥的力,异名磁极之间则存在相互吸引的力。这一原理在各种磁性器件中得到广泛应用。
4. **磁化**:磁化是使非磁性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如铁和钢可以通过接触磁体或电流来实现磁化。磁化的铁棒如果失去外部磁场的影响,其磁性会很快消失,称为软磁体;而钢被磁化后,磁性可以长期保持,被称为硬磁体或永磁体。
5. **磁场**:磁体周围存在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可以感知的力量场,即磁场。磁场具有方向性,可以用小磁针来确定其方向,磁场方向规定为小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
6. **磁感线**:为了形象地表示磁场的分布,人们引入了磁感线的概念。磁感线是假想的闭合曲线,其方向代表磁场的方向,线的密度表示磁场的强弱。通过铁屑实验,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磁体周围的磁感线分布。
7. **应用实例**:课堂上提到了磁悬浮列车、门吸、冰箱门、磁性铅笔盒等日常生活中的磁性应用,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学生们不仅可以观察到磁现象,还可以动手操作,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教学过程中融入了中国古代对磁学的贡献(如司南),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过程中使用了磁性飞镖、各种形状的磁铁、磁针、磁性小汽车等道具,通过这些实物操作,让学生更直观地体验和探索磁现象,提升教学效果。此外,教学方法结合了探究实验和讲述法,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实验操作能力,以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合。